个组失败了,当时我哭得象泪人一样,虽然个人拿到了奖状,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本来当场是发了一次奖品的,在那个年代,能有一个漂亮的双肩红色书包,是多少孩子心中的奢望,学校为了让这个奖励更加增加“荣耀感”,还专门先替我保留了一下,等回到学校,在全校做课间操的时候,再特别在“大喇叭”上再宣布一遍,然后再在这个时候当众,把奖品第二次发到我手里。
奖品并不重要,可能这个“当众”的仪式感,就是“礼”的意义吧!
后来,厂子倒闭被收购了,这个有仪式感的“大礼堂”也就被拆除了,“礼”也就不复存在,不再有全厂人凑在一起,共同分享荣耀等的机会了。
那个位置,现在是“补偿1号楼”所在地。
所有的厂区,都是住宅楼了;房地产业取代了汽车制造业,厂里的退休职工都由社会接管;未退休的职工,像大姐那种,以每年800元的低价,按工龄买断了,一部人变成了物业公司的员工;另一部分就走向社会,自我消化了;大量外来人员购买了这里的房产,又来源复杂,何谈给他们一个聚在一起,讲讲“荣辱”的“礼”仪的机会呢?!他们也不需要,各有各的私家小秘密,谁都不认识谁,也不需要认识邻居。
种种变迁,如今看来,建筑物不仅仅是建筑物,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却很少有人去留心。
在英文当中,雕像就是指一种“形式”模拟人或物,所以,建筑也一样,也是一种形式、一种秩序,一种意图:就象中国古典建筑里,那高挑的飞檐、宏大的气势,中正对称的布局,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和谐”、“尊祖敬神”、“皇权至上”、“阴阳五行”,尤其是屋顶,体现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现代的建筑上,看不到这些思想,能看到的,则是“实用主义”至上,用尽量多的私人面积,公用的面积,能小就尽量小,最好能勉强过一个人就行了,如果能从中间读到什么“思想”和“意图”的话,那就是:每一平方米的地面,都只用金钱这唯一的指标去衡量。
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听说这种风气不仅仅是用于房地产业了,就连聪宝贝在读研的那个隔断座位的大小,都有按体形可以按增加付费来增加工作台面积了,真想象不到非义务的教育里,有如此奇葩的规定,并习以为常。
要是用这种思路去贯穿一切,又能练出怎样的一批“新人”?好在他还在校园里,能多躲些时日,暂时不用直面真实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