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人物。
宇文烈看了伯父一眼,展开案上的奏折道:“陛下,臣有奏议!余粮眼见陈腐,是我大魏国富力强的印证,当趁势屯兵,巩固边陲。今年以来,北方突厥散部多番侵扰,杀我百姓、毁我房舍、阻我商道,恐东西部突厥大军会集结进犯。我军当早做筹谋,在北境囤积粮草,以应战事。臣以为:当立即筹建仓廪工事。由冬官大司空府拟定营造图纸,并调西北军半府兵力,在凉州以南的武威郡,兴修粮草大仓,于入夏前完工,及时转运、囤积各州郡余粮。”
他话音刚落,东西两侧文、武朝臣,便三三两两的站了起来,拱手长揖以示支持。
宇文直满意地点了点头,也持笏站起身来。
见状,案前的、后列的文武百官纷纷站了起来,一起支持附议。
拓跋琰心里叹了口气:大冢宰的意思,就是整个大魏朝堂的意思,也必须是他的意思。
于是放下撑着头的手,准备着侍中拟旨。
匆匆一瞥,却见亲王、三公所处位置,有一个人坐在那没有动静。
仔细一看,刚燃起的一丝希望,旋即变成了失望。
他皱了皱眉,心里愈发不快。
宋太师在朝堂上虽然甚少发言,但却一直集中精神在听,不时还写一些议政文章,勉励太学的学子们。
今天怎么忽然走起神来,连议事程序都不遵守了。
他抬了抬手,侍中连忙铺开纸张,准备拟旨。
这时,宋之孝却站起身来。
他顺手把象牙笏板一丢,笏板落在低案上,发出哐当一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交汇到他这里。
只见他从宽大服袖中,取出一份奏折。
手持奏折,步步离开坐席,走到了朝堂的正中央。
“陛下,臣有本要奏。”
整个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是多年没有递过奏折的靖国公、太师宋之孝。
他竟然在议事途中说有本要奏……
莫非是老糊涂了?难道得了癔症?!
宇文直看着他,也是不明所以,只能委婉地说:“宋太师,州郡余粮之事尚未决议。你就算有事,也当稍候再奏。”
“冢宰大人,我正是对此事启奏!恳请陛下兼听臣的意见,再做圣裁!”
拓跋琰看着堂下肃正的宋之孝,仿佛再次看到十几年前那个满怀抱负、指点江山的帝师!
他的心底腾起一阵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