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在汉室,以及其他封建时代也一样,还是同样一件‘老农向皇帝状告官员不作为’的事。
如果是老农在田边,跟穿着便服的皇帝刘弘随口一说,那这件事,刘弘最后大概率要承担‘干涉地方执政’‘鼓励、怂恿越级报告’‘破坏政治规则’的黑锅。
可要是刘弘在听说这件事之后,跟老农说:老人家,这件事小子我管不了,估计皇帝老儿能管,我知道登闻鼓在哪里,我带你去吧?
如果最后老头儿真的敲响了登闻鼓,并和换了身衣服的刘弘又说了一遍当地官员鱼肉百姓的事,那刘弘就不算破坏政治规则了。
——人家自己来找我说的,又不是我问的~
或许说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概括一下,实际上也很好理解:皇帝向下不越级,起码是不大幅度越级考察,官员向上不越级汇报。
这主要来源于华夏政治文化秩序中,最具代表性的‘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上司’。
而这一点,在汉室又尤其的明显。
至于其中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也很好理解:在汉室,直系上下属之间,往往也会存在间接,乃至于直接竞争关系。
盖因为汉室的政治晋升秩序,并非是严格按照后世那样,一级一级往上爬的方式,而是在适度满足资历、履历的条件下,挑选能力最强的那一个人。
例如说:某郡郡衙的千石级属衙,如郡都邮等属衙主官空缺,那该空缺的竞争者,往往会是该郡秩禄千石以下一到三级以内的所有官员。
比如某个大县县令比千石秩禄,县尉六百石级别,理论上都有可能出任该郡的都邮。
或许最终,那个六百石级别的县尉会成为千石级别的郡都邮,对原先的县令实现弯道超车,成为那个比千石级别的县令之上官。
但这丝毫不影响在此之前,县尉还没成为郡都邮的时候,面见县令时,都是口称上官,语呼明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既然上下属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那越级汇报、举报的真实性以及目的性,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你是县令,我是县尉,郡都邮之位出缺,我们俩都想竞争;
就在这时,刚好有人找上门来跟我说:俺们县的县令,可是干过xxx伤天害理的事啊!
这时候,我会怎么做?
如果不是在竞争郡都邮的职务,按照官场最正常的处理方式,此时不外乎两种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