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讽刺的就是像乌鸡国王这样残暴**,或者善做政治秀,或者不辨邪正的官员或统治者。
支持此种观点的,原著里倒是有几个不算证据的证据。
为什么说是不算证据的证据,因为从逻辑上来说都不很严谨,所以这第一种观点只能算是推测。
一、唐僧到宝林寺借宿。
方丈一看是个破衣烂衫的云游僧人,顿生厌恶,不同意留宿。原因是之前曾收留过一伙穷和尚,不成想他们却赖着不走好几年,还整天在寺院里搞破坏。
于是方丈就以偏概全的认为所有的游僧都是坏人。
最后还是悟空的棒子出面才得以解决。
你看方丈不辨邪正。
二、国王开始不识好人,得罪了文殊。
之后又不识坏人,把妖怪变的道士当成兄弟,结果一个不留神被道士推进井里。
你看国王也不辨邪正。
三、假国王被揭穿后,斗悟空不过,瞬间又变作一个假唐僧。
这时候悟空也认不得两个,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最后还是八戒出主意说,让二人念紧箍咒,不会的就是假,这才辨别出来。
你看悟空也不辨邪正。
总之自始至终,这一劫都在讲辨邪正的事情。那作为第一主角的真国王应该就是讽刺对象。
还有一个不算证据的证据,就是真国王给唐僧托梦说五年前国内大旱,民不聊生。
唐僧说,古人云,国正天心顺,想必是你不体恤万民。既然大旱,你就应该开仓济民,悔过前非,自然天心和合,雨顺风调。
国王说,不是我不放粮食,而是国库里根本就没有粮食。现在的情形是文武两班停俸禄,寡人膳食亦无荤。
把国家治理成这样,可见也不是什么好国王。
第二种解读就是文殊错了。
可能文殊当领导当惯了,所以为人趾高气昂,做事尖酸刻薄。
身为微服私访的钦差,却故意刁难国王,终使国王忍无可忍。
但是有个问题。
按说作为神通广大的菩萨,文殊不会连个凡间皇帝都打不过啊。
可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待在河里三天三夜。最后还是靠六甲金身的搭救才回到西天,奏与如来。
我猜测可能这是他使的苦肉计,也可能他是为了等一个像六甲这样的证人,好在如来面前栽赃国王。
说到这里,就该提到那位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