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许秋专注于撰写《科学》文章。
终于,在周三下午的时候,他完成了文章的初代草稿版本。
许秋之所以这么赶,主要也是因为怕国内,或者国际上还有其他课题组在暗戳戳的憋大招,在关键时刻给他来一记背刺。
毕竟只要科研成果没有正式落地,什么变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科学》文章的标题是:“效率达到【16%】的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虽然现在现实中的效率还没有达到16%,但许秋先填上了16%,并高亮标注出来,之后如果效率更新了,可以再进行修改。
这也是许秋在给自己定下下的目标,只要效率一日不上16%,就一日不投稿。
本来,Forrest课题组的文章如果不出来的话,目前的15%可能也勉勉强强够用了。
可惜,没有如果,现在,对方先发表了文章,那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做到显著强于他们,才有机会上CNS。
不然,最后搞了半天,又只能发一篇《自然》大子刊,就白费这么多功夫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排序,和上次的《自然·能源》文章略有差别:
一作许秋,二作莫文琳,三作邬胜男,四作韩嘉莹,五作徐心洁,六作殷后浪,七作陈婉清,八作龚远江,九作魏兴思带通讯。
这次因为没有用到TAS等激光分析手段,所以就没有带瑞典冯盛东他们一起,只带了龚远江。
一二三作没什么好说的,完全按照贡献程度进行排名。
学妹嘛,嗯……她通过一些“交易”,把自己排到了第四位上。
徐心洁和殷后浪,两个本科生,前者留在邯丹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参与制作叠层器件的次数更多,贡献比后者要大一些。
学姐基本上没怎么参加实验,毕竟她现在整天忙着工作,所以许秋把她挂在了最末尾,到时候让她帮忙改改文章。
就是希望她不要帮倒忙……
不要帮倒忙……
帮倒忙……
在初代版本中,因为全文被限制在了2500字左右,所以摘要部分的字数也被削减了,必须用简短的语言突出核心。
许秋只写了四句话:
“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许多优点,但其性能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光伏器件。”
“造成其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有机光伏材料的电荷迁移率低,从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