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长远的海战。
日本方面,德川秀忠为了避免欧洲列国的渗透,他只允许不传教的葡萄牙人和华人在内地经商,只允许西班牙和荷兰在长崎的租界内活动。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阻碍的日本的经济发展,但非常有利于他打击切支丹大名的势力,灭绝日益庞大的基督徒。
在这种残酷的镇压政策下,各地陆续爆发了教民起义,其中声势最为庞大的要数岛原之乱。这些教民义军在欧洲的支持下势如破竹,很快便成为德川秀忠的心腹大患。为了稳固幕府的统治,他被迫与西方人撕破脸,起草奉书公开处死传教士,并收回长崎的租界,将西班牙和荷兰赶出日本。
分析完带我形势,朱由校认为西洋人是可以团结的对象,他表面上答应战后允许各国在日本自由传教和通商,但这张空头支票的最终解释权握在自己手里。面对明朝开出的优厚条件,无家可归的西班牙和荷兰人前往广州协助训练水师,浑然不知已经落入朱由校的一个圈套当中。
除了做好战前的准备,分析以往的案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的第二次远征,他动员了二十万军队,征调大小战舰五千余艘,浩浩荡荡的驶入日本海域,从九龙山一带发起登陆攻势。当然结局书友们都知道了,元军遭到了惨烈的抵抗,高丽军队的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相继阵亡,战斗只打了一个多月损失就超过三分之一,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在战役的胶着阶段,飓风肆意而来,风暴持续了四天,南方舰队的船只全部被毁,北方舰队也损失大半,只能逃离战场返回。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还有十万失去后援和补给的元军,日本趁机沿海滩构筑石墙,想将这些勇士困死在沙滩上。数月之后日本大举发动反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成了俘虏留在岛上。
对于这次惨败,大明精英的结论出奇的一致。
第一,他们都认为忽必烈因怒兴兵犯了兵法的大忌,致使元军师出无名,将士们战斗欲望低迷。更离谱的是忽必烈为了瓦解对方的士气,竟然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日本,然后大摇大摆的行进,这使得日本从战争开始阶段便掌握了元军所有的动向,并在九龙山一带布置了有效的防御工事。
第二,忽必烈并没有做到上下同欲。元朝统一中原地区和朝鲜半岛后,一直遭到不同程度的抵抗,朝廷采取血腥的手段残酷镇压,激起民族之间的仇恨,导致二十万远征军不能协同作战,仅靠那五万不熟悉海战的蒙古骑兵根本不能给予日本痛击。与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