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此,为鬼谷子。求全订
文化和历史的进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兀出现的,即便是科技也是如此。
语言和文字亦然。
华夏的文字起源于图像文字,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然后在远古几千年之间随着华夏各大部落文化的融合,图像文字饱和最后确认了象形文字,到了商朝之时,几乎奠定了华夏文字最重要的根基。
虽然后周朝时期因为达到了青铜时期鼎盛,所以将象形文字再次简化抽象,方便铭刻在青铜器上称之为金文。
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奠定了后期汉字文化基础,但是几乎已经完全摆脱象形文字的痕迹了,但是在本质上却并没有丧失象形文字的表达性,所以即便后世两千年后,汉字经过多次删减精炼,甚至简化,但是华夏人在看到象形文字时,依旧会有一种熟悉感或者认同感。
因为这是一种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特征,也称之为文化基因。
但是语言却有些不同,华夏汉语被定义为汉藏语系,是一种多元化亲属关系的语系,这与华夏文明是多远文化构成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的十里不同音现象是华夏文明的常态,与早期氏族之分一样,氏族通过以姓为干,以氏为枝来区分大家族中的小家族,汉语也是如此,因为早期的诸侯国都是由部落组成的,为了保证部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语言不会强制性的统一,只有在贵族阶级会流传一种叫做雅言的官话。
殷商来源东方,那里千多年前是一片温热带雨林,发展出来的语言自然与西北来源的夏朝语言有所不同,而且还有很大的差异。
殷商取代夏朝后,殷商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华夏联盟中最高级的雅言体系,殷商所有方国贵族基本都以商言为荣,周朝虽然作为殷商最大的诸侯国之一,但是由于在远古西北边陲之地繁衍的时间太长了,除了依旧保存着周的口音,在商周文化大融合时期,周朝的官话就以商语为本,周音为辅,成为了后期一千多年华夏的官方雅言。
周语和商言属于一个继承融合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以周语为主,几乎已经听不懂商言了,但是对于商言,还是有一种文化基因上的敬畏。
这种感觉就像是现代人阅读古诗,即便因为千年语言变更导致古诗发音押韵甚至都已经不同了,但是现代人依旧能够理解感受到古诗中的那股亲切感和敬畏。
荆轲和屠檀从小就受到过商言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