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淳嘉。
因为他那会儿年纪太小了,哪怕得了世子之封,却还是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承担自己的人生。只有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能够给他一点安全感。
这种情况下淳嘉哪里有心思去欣赏未婚妻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他觉得袁楝娘就是个拖后腿的。
打扰他进学,打扰他练武,打扰他生活……当然孩提时候其实也不是全然功利,归根到底,袁楝娘容色也不是特别好,没法让淳嘉见色起意格外容忍。
他甚至私下告诉袁太后,他宁肯要侍女做妻子,毕竟服侍他的侍女很能干,还贴心,相处起来比应付袁楝娘轻松多了袁太后能怎么办呢?这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她不能让他跟自己离心;可侄女是亲侄女,还有娘家在后面,她也不能得罪。
“皇儿当时年岁尚小,哀家很可以扯些话头搪塞他。但孩子总会长大的,尤其皇儿天资聪慧,他长大后就会明白过来。”太后叹口气,退后两步打量着面前的花束,寻找着是否还有需要修缮的地方,“那样的话他就
算不怪哀家,恐怕也不会跟小时候一样,对哀家全然信任了……因此哀家只能跟他实话实说。”
事实就是,扶阳庄太妃看重嫡庶,并不在乎庶出的淳嘉帝,对于直接谋划为这个庶孙请封世子,太妃更想做的,是一劳永逸,直接换个儿媳妇,生下名正言顺的嫡孙。
如此继承王爵理所当然,根本不需要看朝廷的脸色。
袁太后除了跟娘家求助之外,毫无办法。
袁氏于是提出,事成之后,袁氏必须再出一位藩王妃。
太后.进行了还价,淳嘉可以与袁氏女定亲,但如果成亲之后五年无嫡子,这位王妃必须让位因为朝廷不可能答应扶阳王一脉,连续破例两次。
这样天下其他藩王也要闹起来的。
所以袁楝娘自幼常在藩王府长大,对外说俩孩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际上,是袁氏默认这个女儿一旦生不出嫡子,立刻会有第二个接上,所以不想太花心思。
自家骨血,花的心思越多越舍不得。
而且,教好了,万一真到了换人的时候……说不准就会生变。
“哀家自己就是袁氏女,虽然看楝娘不如皇儿,到底骨肉相连,起初也没想教坏她。只是这孩子被身边人捧习惯了,好好的说着她不听,哀家也不想动用苛烈手段,不知不觉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袁太后将金剪交给一旁的蘸柳,又在宫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