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大明朝廷在财政问题上的一贯僵化表现,这种想法显然是在做梦。简单的说是怎样呢?不管你朝廷想提高哪一地的税率,当地(本县、本府、本布政使司)都势必跳出一大堆人来哭穷卖惨,只有朝廷表示要降税、免税什么的,才会听见歌功颂德的声音。
为何大明收税越收越少,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而具体到应天、浙江等地,提高税率这种事就更是以往碰都没人敢碰的禁忌话题。
为什么?因为这些地区虽然经济最发达,可是它们培养出来的官员也最多,朝廷中当政的大佬们一抓一大把,你要在他老家提高税率?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啊你!
即便朝廷搞出了科举南北榜来平衡官员选拔的地域问题,但这种局面的改观也不是很大,因为东南官员背后依靠着全国经济最强的地区,该地区的大商人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被损害,都在背地里出资支持本地官员的“发展”,这个问题前文有述,此处不赘言。
于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一些很不好的结果:大家的出身本就有了差别(南榜看不起北榜,除非你是三鼎甲),现在双方所受到的额外支持还不对等,那当然是南榜进士更容易混出头。
于是这般一来,两百年过去了,东南一带虽然富冠天下,但其税率却始终不见上调,反而有个别地区居然还下调了一部分。
然而这种“大好局面”在高拱推进商税改革之后,终于出现了一点松动。
首先就是关税的征收问题。高拱主持了隆庆开海,一开始没敢大搞,只是在月港搞试点,用开海来换取征收关税——以前当地照样出海,但毕竟说起来都是违法的。高拱的这个开海实际上就是收一笔钱来交换他们合法出海经商的权力。
这笔关税的税率此前已经说过,不仅本身就定得很低,而且高务实考虑到“社会压力”问题,还给高拱建议了一套按船征税而不是按货征税的办法。这套办法其实是暗中给了船主合法避税的空间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海关机构不至于在草创期间被沿海大海商们联合起来整崩了、喷没了。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高拱接下去就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扩大“盘子”,一开始只有一个区位优势比较一般,港口也不阔大的月港,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一长串港口。
郭朴主政偏稳健,与高拱处于萧规曹随的状态,没有开创性的搞其他路数,只是继续扩大港口数量。
但到了张四维,上一次他就利用局势和心学派达成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