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早,李洛和马致远联袂上路同行。马致远只有一个书童,一个老仆。这样寒酸的阵容,远行的确很不安全。
反观李洛这方,不但有都烈等八个护卫,还有宗昼等新收的十个护卫,十八人皆是勇猛善战之士,而且人人带刀携弓,一看就很不好惹。
虽然现在也是“古道西风”,但马致远骑的并不是“瘦马”。他如今仕途新开,踌躇满志,绝无写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
“中正兄年刚弱冠,就做了镇守官人,主一州军政,当真是少年干城,国之英才。”马致远与李洛并鞍走马,半是羡慕半是夸赞的说道。
在他看来,李洛“不是汉人”,又做了达鲁花赤,对他不但全无一分傲气,还折节下交,又看出李洛英华内敛,谈吐不俗,顿时改变了“此人年少骤登高位,应是赖了出身之故”的看法。
想想也是。达鲁花赤,一般只有蒙古和色目人能做。汉人如今肯定做不上。高丽人虽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数量也极少,这李洛是“高丽人”,竟然能当此官,没些真手段势必不成。
李洛和马致远几番交谈,也知道对方颇有见识,才干远不止文采一道,当下暗暗起了笼络之心,这才“折节下交”。
要不了几年,马致远就会在蒙元官场到处碰壁,怀才不遇,到时伸出橄榄枝,他和他的仕林友人,就可能投奔自己。
李洛从马致远后世遗留的作品知道,马致远内心的汉家情节很强,之所以要做蒙元的官,主要是希望改变汉人的地位,为蒙元汉化出力。
元初,有这种理想的汉族文人很多。既然军事武力上汉人已经彻底失败,他们也无能为力,就只能靠教化来感染胡人统治者,改变汉人为奴的状况。
倘若真能将蒙元变成北魏,也不失为成功。
这样的汉官,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是“汉奸”。也不能说是“失节事胡”。
很多人,还是要看他们的本心何在。
李洛笑道:“千里兄过誉了。在下做这镇守官人,也是运气使然。千里兄是一省儒学提举,身负教化重任,职责之大,更甚于我。”
马致远顿时心生知音之感,李中正,真是目光犀利啊。竟能看穿自己做儒学提举的用意。
他千方百计通过老师张易谋取这个儒学提举,为的就是在浙江兴办书院和学堂,培养读书种子,借助江浙文气,荡涤北国胡风。
这是在地方上。
在中央,老师张易等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