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五年九月中旬,皇帝郭鹏率军抵达了邺城,曾经的魏公国和魏王国的都城。
他在这里休整了几日,接见了一些负责大军后勤工作的河北基层官吏,褒奖了他们,并且给一些人现场升职。
这群人里面有一个和仓储对接的县吏,叫做刘狄。
他出身贫苦,是走村长乡长的升迁道路起家的黎庶子弟,然后因为做出了一点成绩,被选去太学读书,回来以后在县里面做县吏。
这次后勤行动之中,这名县吏直接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加入了运送队伍之中,参与非常艰苦的运送工作。
其中一个儿子还因为过度劳累,在过一条河的时候不慎跌落水中淹死。
他非常悲痛,但是时值战争最剧烈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岗位,他就坚守岗位,连儿子的尸体都无法亲自带回家,还要托人帮忙。
郭鹏听后,十分感慨,握着他的手宽慰他。
“我魏能有你这样的官员,何愁国家不能兴盛呢?你为了国家战事付出了太多太多,令孤不甚感慨。”
“臣深受陛下恩德,能读书识字做官,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不敢不以死回报陛下恩德。”
刘狄一边流泪一边表态。
郭鹏更加感慨,于是当场决定晋升他为邺县县令,原来的邺县县令则调任他职。
在场的官员们有不少人都面露惊异之色,包括刘狄自己也面露惊讶之色。
郭鹏是要变更一直以来郭魏政权内部通行的规则吗?
长期以来,虽然未曾见于明文之中,但是这条规则是存在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黎庶出身的泥腿子们就算入了太学读了书,最多也只能做到县一级别的辅佐官吏,不能做一县主官以上的官职。
也就是永远都不能出任一千石以上的地方职位和中央职位。
这是一条魏帝国官场的潜规则。
从郭魏政权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时期开始,这个规则就已经开始运行了。
限制黎庶出身的泥腿子们的上升之路,从而换取士人对这一现象的默认和无视。
因为郭鹏要搞乡村制度,要大量的基层官员帮他搞屯田事业,士人们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无力阻挡,只能见好就收,享受他们的高人一等。
毕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人口可以覆盖整个魏帝国的每一个乡,每一个村,他们也不屑于做那么低等的职位。
谁愿意一天到晚和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