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治制度的架构和儒门士人们对选官权力的垄断本身就造成了汉帝容易被架空的局面。
这个局面一旦形成,汉帝本人的地位就十分危险,皇权也将被其他人抢夺走,想要夺回来并不容易。
郭某人钻了这个大空子之后,自然不会将这个空子留给别人,让别人也走他的路子,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他要进行一定量的改变。
这个改变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那样的话会过早暴露他的专制之心,引起群臣的猜疑。
他要一点一点的改变。
首先,从中央开始,从三公九卿开始。
东汉的中央政治制度总结起来就是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是三省六部的雏形。
东汉不置宰相,执掌尚书台的人会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而往往执掌尚书台的人也会有太傅太尉之类的名誉加官,以示地位高,这个时候再“录尚书事”,则权力大,尚书令反倒不常置。
汉帝的本意是要通过尚书令的出现夺取士人的权力,可最后却出现了三公录尚书事的局面。
东汉的三公是很特殊的,在二重君主体制下,三公、刺史和郡守是可以开府辟召属吏的。
郡守开府,是用来笼络所守地方豪族并且完成皇权与地方治权相衔接的渠道。
州部开府,主要是用来履行刺史的行政监察权与乱时临时军事调度权的渠道。
而三公开府,就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陈氏荀氏等顶级经学士族用来营造全国性门生故吏网络的渠道。
一旦三公录尚书事,就可以通过开府来辟召属吏,执掌权力,权倾天下,使得身为政治花瓶的三公具备实际权势,这种状态下的三公就是实际上的宰相,而且比宰相更加尊贵。
正因为此,才会有『一旦出现灾厄就要罢免三公』的反制措施诞生。
士人再强,也要对上天妥协。
郭鹏建立魏帝国以后的一大政治目标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全面终止官员开府的可能性,终止二重君主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三公级别的将军以及地方刺史、郡守,他都不能允许他们开府。
可是目前而言,他办不到。
他虽然权力最大,但并非是唯一掌握权力的。
只要不是造反,门生故吏就要跟随举主行动,和举主统一步调,这是对皇权最赤裸的挑战和讽刺。
可笑的是,东汉历代皇帝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坐视这样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