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三阻四。
拉关系,送礼,找靠山,想办法留在京城,混入权力中心,然后攀附某个权贵,很快一步登天。
但王文川显然不想这样。
他之所以一直执拗地留在基层,只想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显然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自己的俸禄和前程,而是将它们放到了比较靠后的位置。
他更关心的是,自己为官一方,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二十年在记忆碎片中,一闪而过。
但从这些碎片中,楚歌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王文川修过水利,开过荒田,治过洪涝,斗过豪强,提拔学子,秉公断桉……
有一件事情,在记忆碎片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在王文川做县令的时候,春夏青黄不接,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而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收获。各种粮商、士绅,则是蠢蠢欲动,想借此机会抬高粮价、狠宰农民一笔。
于是,王文川决定,将官府粮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让他们在秋收之后归还,并保证只按市场最低的利息计算。
这种办法最终大获成功,农民有了救济的口粮,官府也增加了收入,唯一不满意的,只有地主和豪强。
但对于王文川来说,他们的不高兴,对自己而言显然就是最好的嘉奖。
他就这样在基层一点一点地积累,直到有一天,他做知县任满后回乡探亲,路过城外的一座名山。
跨过山脚的野草和乱石之后,王文川来到了山顶。登高望远,他看到了山顶云雾缭绕,而山下就是齐朝的锦绣河山。
于是,他作了一首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或许从这个时候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在基层的时间,应该够久了。
准备得已经充分了,而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要离开基层,向上走了。
因为想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只能“身在最高层”。
于是,四十二岁的王文川,才终于来到京城,走入之前那个自己执拗着一直不肯进入的齐朝权力核心。
但记忆碎片中的场景却并未到此为止。
来到京城之后,此地的繁华确实并非之前的穷乡僻壤可比。
而王文川的官职步步高升,在齐朝这个以俸禄优厚而闻名的朝代中,这笔钱已经足以让他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
每天下班之后,他的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