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班渴望利用战争,提升自己流派的影响力。
而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尽量避免不义的战争。
如果不是张华资助墨家进行研究,禽滑厘和墨家弟子,不见得会愿意为张华生产兵器盔甲。
在柴荣看来,墨家在工匠群体之中的影响力太大,如果同时扶持公输班、禽滑厘两派工匠,正好可以相互制衡。
柴荣当过皇帝,自然知道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公输班、禽滑厘代表了两派工匠,其中一派势力太大,还可以拉拢另外一派,进行打压。
“子夏在夏城,看来可以去见他一面。”
孔子听说弟子子夏在夏城,在自知鲁国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之后,感慨世事无常之余,开始周游列国。
以孔子的声望,只要不起兵造反,各个势力都不敢拿孔子如何。
子夏不像颜回、曾参等弟子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弟子,在离开孔子之后,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提倡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延展了儒家正统政治理论。
李悝、吴起、魏文侯,都曾向子夏请教。
孔子主张施行仁政,在礼制方面恢复周礼。
大致思想就是,君主通过施行仁政,来让人们吃饱肚子,而吃饱肚子的人们才能学习礼节。
孔子得知后世礼崩乐坏,战国时期,战争更加频繁,而且兵家为了获胜,无所不用其极,又得知秦国统一六国,结果也不坏,才有了后面的汉唐盛世,思想也有所转变。
时代已经变了,孔子、王莽都想要恢复周天子的时代,但事与愿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被一两个人物所左右。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进入战国时代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在战国第一个霸主的魏国讲学,而且更加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知道后世发生的事情,大受震撼,他认为有必要前去与子夏叙旧,以及更新自己的理论。
另外,孔子也发现,后世不少儒生,打着他的名义,发展儒家学说。
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又比如宋朝的程朱理学,宋明的陆王心学。
孔子并不完全赞同后世人对儒学的理解。
“我打算重塑儒学。”
孔子有了宏伟的目标。
各个朝代的儒学思想相互碰撞,孔子认为有必要剔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