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三百个能征善战的丹麦佣兵团即可答应?若是没有韦克舍本地的约塔兰人的支援,他奥拉夫攘攘得再嚣张也不愿北上御敌。
颇为微妙的是,主战派的村庄也是嚷嚷得痛快,奈何他们都是一群被农业绑定的农夫。农夫有着自己的小家庭,亦是家中最关键的劳动力。战争意味着一个精壮男子的离开,倘若战死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就垮了。固然维京氏族社会的架构还存在,丧失家中男主人的家庭的管理权直接让渡于正妻,正妻有着参与村庄政治的全部权力。
可是,任何一个村庄都难以接受一大批男丁暂时离开的经济损失。何况这是玩命儿的战争。
主战的村子多半交出一百到二百人,其中还有滥竽充数之辈。
至于那些谈判派和观望者村庄,拿出五十人已经是极限。
于是是个大村庄与众多小村合在一起,明明是人口近三万人的韦克舍村庄联盟,连带着韦克舍约塔兰人、丹麦人和哥特兰难民,最后拼凑出了一支接近两千人的军队。
少数士兵穿着精致皮靴,不少人实质是鹿皮捆着麻绳凑合做成靴子。他们的武器参差不齐,其中斧头和矛居多,倒是宽大的圆木盾人手一个。不说这些盾的质量如何,至少他们有盾也懂得组织起盾墙。
只有丹麦佣兵团的武装最好,一半的人普及了锁子甲和铁皮盔,他们的金主需要这些佣兵保卫自己的安危这才舍得花钱。
如今佣兵们终于有了实质上的用武之地,而这些丹麦佣兵也巴不得和罗斯人再过过招洗刷当年在银堡的败绩。
于是,他们用了一个白天做了基本集结,各色士兵皆需自带干粮,不少士兵对战争实质是漠然的,他们本意不想打仗,既然敌人已经打到湖对岸了,现在不打也得打。
韦克舍本地人对战争也没什么特别的认知,大抵就是大群人,兄弟们组成盾墙弹压上去,一通乱斗下靠着兄弟们齐心协力,这仗也就打赢了。
他们集结出了很多人,曾经内斗的丹麦人和韦克舍人历史性地凑在一起组成一支军队。
两千名武装者密集地聚在一起看起来兵力也不多,然论以他们的认知,这就是“有认知以来对庞大的军队”。
韦克舍人自信心爆棚,倒是最高战争酋长的奥拉夫并不能满意。
本地人分明不配合,让一群连甲衣都几乎没有的农夫上战场能行吗?毕竟要攻打的可是罗斯人!那些罗斯恶棍有充分证据表明他们是人人披甲的,更不说还有更新的传闻之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