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用的是传统经典比特的二进制,由无数个零和一构成,看着是数学问题。
但实际上要实现这一点,还必须要基于当前的物理规则。
传统计算机实现的这个物理手段就是晶体管和高低电频,高代表‘1’,低代表‘0’,由晶体管来进行掌控,用巨大的数目来组成复杂的逻辑电路,从而形成了芯片。
不过随着芯片的工艺越来越小,开始进入微观领域后,受微观领域的规则束缚,随着工艺越来越接近到原子级别时,就会开始出现‘遂穿’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本来晶体管判定需要对电子的拦截,因为隧穿效应而失效了,没起到应有的效果,这会直接导致逻辑电路出错,对于计算出错。
所以当芯片工艺达到某种极限的时候,就开始需要通过多层结构等各种手段来完成这种规避,传统芯片的工艺不能无限缩小,哪怕光刻机再强都没用。
这种情况下超算就又开始走以前的最早计算机的老路了,靠着不断增加体积,增加芯片数目来完成更大规模的逻辑电路形成,不断增加算力。
而量子计算机,却是利用另外一种物理规则来完成0和1的表达。
并且还利用了量子本身的叠加态,形成了另外一种算法。
那就是由传统0和1组成的经典比特,转化成0和1叠加的量子比特,运用的乃是粒子本身被观察后‘塌缩’的基础规则。
因算法也出现了改变,这就导致了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擅长的领域完全不同,因为处于量子叠加状态,所以在类似于‘求最优解’的时候,会导致量子计算机每增加一个量子比特位都能让算力成指数级增长,相当于2的N次方。
目前估算的可观测宇宙原子数,也就是2的三百次方量级!
不过因为观察后会塌缩出现一个结果,所以目前量子计算机的局限性暂时只方便用来求最优解与同步表达。
比如制药业,靠着对蛋白质结构的解析,找到最优的分子药物排序。
又比如材料学,碰运气的方式下加入量子计算更容易得出最优比例。
再比如……
DNA最优序列!
而且如今量子计算机本身,除了算法方面的限制外,最主要的还是在物理运用的工艺上。
目前主流的量子计算机基础结构之一,使用的物理规则就是靠电路中有无电子震荡激发的两种状态,当做量子比特的0和1。
而电子震荡激发这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