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弘历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和珅一愣,继而低下了头,低声开口。
“皇上圣明,奴才什么都瞒不过您。”
弘历沉默了一会儿。
少顷,一声叹息。
“和珅,朕可以对你说实话,朕不是没有想过离开京师避敌锋芒,朕想过,一直都有想过,但是,朕不能。”
和珅抬起头,想要说些什么,弘历抬起手,示意他不要说话。
“你且听朕说完。”
弘历缓缓道:“且不说其他的,前明英宗时,京师遭到瓦剌威胁,摇摇欲坠,人心不稳,当时明廷也是一派南下避敌锋芒之说,但是于谦力排众议,坚持守城,把南迁与宋室南迁做了对比。
他认为一旦南下,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死守京师,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克敌制胜,力挽狂澜,我大清代明而立,一统山河,历代先帝与朕的功绩不说远超前明,至少也是与之相当。
前明能做到的事情,我大清做不到吗?前明能看到的弊端,我大清文武就看不到吗?和珅,你就看不到吗?且不论是北迁还是南迁,都有先例,只要离开京城,就再也回不来了。
宋室南迁,亡于杭州,元室北迁,亡于大漠,明室立于江南,为我大清所倾覆,一旦离开京师首善之地,天下风起云涌,朝廷威望不再,不臣蜂起,难以弹压,届时,便一发不可收拾。”
和珅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问题,认为失去了京杭大运河与更加便捷的粮食通道的前提下,京师已经不适合长期坚守了。
但是从弘历的政治角度和天下局势角度来看,和珅觉得也有道理。
过去历朝历代但凡被迫离开国都的,最后的结局几乎都是灭亡,再也回不去原先的国都了。
那口气散了,或者说王朝龙脉断了。
只是……
和珅跪在地上,满脸的愁苦。
“皇上,奴才也不愿意您离开京师忍受风寒和奔波劳碌,但是奴才不得不说,如果继续打下去,一边是大军云集,一边是产粮之地沦陷、运输道路堵塞,咱们坚持不了太久的。”
“还能坚持多久?”
弘历盯着和珅:“你一定能给朕一个具体的数字,对不对?”
和珅沉默了一会儿,微微叹了口气。
“眼下,聚集在京师的大军已有十万,这还不算没有抵达的第二批蒙古马队三万人和关外八旗一万五千人,他们要是都来了,光是大军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