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部派一些奴隶,来消耗马邑汉人的体力了······”
作为部落联盟奴隶制游牧文明,奴隶在匈奴文化当中,总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存在意义。
在寻常时日的生活当中,奴隶的存在,使得匈奴的牧民阶级能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骑术、射术等战斗技巧的磨练之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草原文明的‘牧民阶级’,实际上并不对应中原的农民阶级,而是更接近于地主阶级。
而在战争来临之时,奴隶,也同样是匈奴人重要的战斗力组成部分。
为了让这些失去人生目标的奴隶奋勇作战,奴隶主往往会许下一些看上去稀松平常,但对奴隶而言却毕生难求的承诺。
大部分部族会双管齐下,一边用宗教激励奴隶,类似‘只要你好好作战,以后你就是xx神的奴隶’这种;另一边,则用一些相对实际的赏赐作为承诺。
就好比如今的匈奴,绝大部分部族默认的‘武勋’制度:奴隶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奴隶,就能得到一个和其他女奴留下血脉的机会。
如果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的勇士,那就将摆脱奴隶的身份,成为一本光荣的本部勇士!
这样的承诺,虽然看上去并不算什么‘重大力度’的赏赐,但对于早已失去人生目标的奴隶而言,却不亚于封侯拜相、为一脉之先祖!
自然而然,在部族出征作战的时候,部落内的壮年男奴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无论是讨主人欢心,还是展现出自己的勇武,都要争取一个随军出征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匈奴人对奴隶阶级的战争动员,也颇有一丝前秦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意味在其中。
但相较于拼死作战,被旧六国惊骇的称为‘虎狼之师’的前秦锐士,匈奴奴隶阶级,在战场上很难形成可观的战斗力。
原因也很简单:不外乎长期挨饿、过度劳作、忍受折磨所带来的生理缺陷,以及军械·······
在匈奴,参加战斗的奴隶不会被赐予马匹,也不会被发放任何开锋的武器。
就拿今日来说:折兰部攻城之时,萨满祭司在奴隶部队,用一些虚无缥缈的承诺蛊惑着奴隶的心神,而后,便是一个个木棍、石块,被发放到奴隶们手中。
脑海中回荡着萨满祭司们的‘承诺’,奴隶们鼓起勇气,挥舞起手中的木棒、石块,呲牙列嘴的徒步跑向马邑城墙。
这样的‘战斗面貌’,其结果显然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