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替换如今汉室常备的锥形箭头。
与扁平的锥形箭头不同,三棱箭头的结构更为立体;如果从箭头向箭尾看去,能清晰的看见一个类似奔驰标志的三叉星。
除了立体结构之外,三棱箭头还具备三个数寸长的放血槽,位于箭头的三个凹槽位置。
而三棱箭头本身,又呈现出一种前尖后粗的心态,类似一个‘人’字形,在某种意义上,与鱼钩的倒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使得三棱箭头和锥形箭头的杀伤力,和蘑菇和rpg之间的火力对比一样——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
被锥形箭头射中,完全可以任由箭头和一截箭身留在体内,不用担心会流血过多,也不会被造成太过严重的伤害。
等战后找个半吊子巫医,嘴里塞一块臭抹布,咬牙把体内的箭头取出来,并尽快做好止血措施,只要之后不感染,就基本没事了。
但三棱箭头所造成的杀伤力,却远非是‘战后再说’这么简单。
首当其中的就是箭头附带的放血槽,使得被三棱箭头射中的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将箭头取下,并尽快进行止血。
而在这个医学技术落后、医疗水平贫瘠的时代,止血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伤口包起来静养。
光这一点,就足以保证任何一个被三棱箭头射中的军卒,会在第一时间丧失战斗力——如果他不想因为失血过多而死的话。
即便真有莽夫不在意三棱箭头的放血槽,依然和重了锥形箭头一样,把箭尾一砍就上去厮杀,那也没关系。
在三个血槽全方位无死角的放血之下,最多半竹香,就能让这个莽夫头晕目眩。
最多一刻之后,这个人就见在战场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流光体内最后一点血。
‘射中就丧失战斗力’显然是三棱箭的首要优势,但真正关键的,还是对中箭者的长期伤害。
无论古今中外,但凡是见过血并活下来的军人,都具备成为精锐的潜力;而战斗的中心骨干,往往就需要这些曾经历过战场残酷的老兵来组成。
但在三棱箭头之下,不会有任何一个敌人,能拥有‘饱经沙场洗礼之老兵’。
原因,就在于三棱箭头所具备的‘类倒钩’形形态。
要知道弓、弩并非是后世的热武器,并非是以火药爆燃作为动能,而是用人力挽弓来提供动能。
这样的动能,基本很难有在远距离贯穿人体的能力。
既然无法贯穿,那就意味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