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个武人,学术地位几近于无。
汲忡倒是个文人,奉常丞的九卿副官地位也还算合适,但着实谈不上什么‘学术地位’。
至于王忠,就更不用说了——老太监就是个退役的特务头子!
这也是刘弘不惜将张苍召入宫中,商讨这个人选的原因。
——刘弘手里,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合适的人选了···
听闻刘弘问起,张苍流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面色,旋即陷入了漫长的思考当中。
“陛下以为,贾生可能担此重任?”
却见刘弘长叹一口气,便淡笑着摇了摇头。
“贾生位居尚书令之职,公务甚重,朕离贾生不得。”
闻言,张苍只暗地里稍叹口气,便无奈的摇了摇头。
刘弘话说的好听,但张苍自是听得出来:刘弘这个说法,纯粹就是给自己的学生留够了体面。
——如今汉室,就连丞相审食其,眼前这位都具有毫无顾忌罢斥的能量,又何论区区一个秩六百石的尚书令?
什么‘朕离不开贾谊’,都是虚的。
真实情况是:同样作为儒生,贾谊在前辈申培面前,几乎挺不直腰杆···
腰杆都挺不直,又谈何‘威逼利诱’?
就算贾谊能硬着头皮,在前辈申培面前‘温文尔雅’,按照张苍对这位爱徒的了解,最终的场面,也很可能是贾谊和申培二人,就‘《诗》与《春秋》孰重孰轻’而吵得面红耳赤!
很显然,这样的人选,是不足以承担起此行之使命的。
“这该如何是好···”
提出贾谊这个人选,倒也不是张苍有意提携弟子,而是对于此事,张苍另有一个参考标准。
——这个人选,最好是儒生!
若非如此,别说申培见不见了,就算事情办妥,也很难让鲁儒一脉信服,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原因很简单:外人和申培商讨,那就是‘外人和外人’;可若是儒生去找申培,那就可以理解为:儒家内部其他分支,联合对鲁儒一脉‘指手画脚’。
如此一来,此次事件的影响就能降到最低;儒家内部的其他流派,也能完美的从此次事件中脱离不来,尽量不受负面影响。
想到这里,张苍脑海中恍然闪过一个人名。
犹豫片刻,张苍终是点了点头,对刘弘稍一拜。
“即尚书令公务繁忙,那尚书令丞袁盎,或可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