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光是申屠嘉能在景帝推行削藩策时,逼得景帝只能默许晁错掘开太庙墙垣,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景帝刘启,那可是三十一岁登基,在太子之位上坐了足足二十多年的政治老鸟!
在文帝最后几年,刘恒弥留之际,刘启更是名为监国太子,实则已掌天子之权!
能将这样一个成熟的帝王,逼到只能去挖自己太祖父的庙宇,足以说明,申屠嘉的政治手段,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在历史上,对于申屠嘉的记载并不多,只撩撩几句‘文帝罢张苍,申屠嘉为相;景帝削藩,申屠嘉反对,后晁错私掘太庙垣,申屠嘉状告不成,反被气死’的记载。
但在刘弘看来,能在张苍这样能力不在曹参之下,甚至可能与萧何平肩的前辈阴影下,安稳坐在丞相之位上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从‘矮子’里拔出来的将军。
撇开相权与君权的天然对立不论,单从政治角度来说,申屠嘉面对削藩策的反抗态度,实际上相当成熟。
景帝刘启迫于父亲刘恒‘在世圣人’的压力,迫切的想要做些成绩出来,好超越父祖;而汉室天子的‘成绩’,无疑便是打匈奴。
出于这个原因,晁错才精准抓住刘启的心理,以‘攘外必先安内’的名义,执意推行《削藩策》。
《削藩策》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是个明眼人就都看得出来:但凡关东刘氏诸侯还有卵子,就必然不可能逆来顺受!
所以无论是晁错,还是景帝刘启,其推行《削藩策》的目的都十分明显:逼反某个关东诸侯,然后杀鸡儆猴,稳定内部!
因为文帝时的河南之战,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除非内部安稳,否则,任何一次汉匈打仗,最终都有可能以某诸侯叛乱而仓皇结束。
汉文帝前元三年,陈平已死,周勃亦是已被贬回了封国,文帝刘恒在面对匈奴人再次提出的敲诈勒索时,决定不再忍让。
刘恒一声令下,少府和国库所有可调用的资源通通被运往长城一线;就连刘恒自己,都是身披甲胄,御驾亲征到了太原。
就在整个已知世界,都以为汉-匈这两个大块头之间,终于要分出个胜负时,一个消息,将这场筹谋已久的决战彻底搅浑。
——济北王刘兴居反叛!
出于‘攘外必先安内’的考虑,已经张弓搭箭向匈奴的刘恒,只能放下与匈奴决战的打算,赶忙遣使求和,折回关东平乱。
而汉室有郡六十余,刘兴居只坐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