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短短数日,驻扎于睢阳一线的灌婴大军,便已经探知到了齐王及其麾下叛军的去向。
——荥阳!
或者说,敖仓。
敖仓的建立,实际上得追溯到战国之时,秦还未统一天下的时候。
经过商君变法之后,秦一扫羸弱,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了齐名齐楚,甚至能比拟赵国的军事大国。
强盛之斯,且仍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秦国,自是让关东六国如坐针毡;尤其是在秦-赵长平一战之后,整个神州大地,都为那支从关中东出,身披玄甲的部队,冠上了‘虎狼’之名。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对于秦的日益强盛,关东六国都选择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恰处于函谷关外,拦在秦军东出之路的三晋,自然是因‘近攻’而对秦抱有敌意;而东北向的燕、东方的齐、东南方向的荆楚,则是以‘远交’之故,与秦交好。
先是秦惠文王时,面对合纵抗秦的关东五国,秦相张仪凭借其‘连横’之策,首先将齐国拉入了秦阵营的怀抱。
而后,随着秦赵之间的战斗愈发激烈,与秦‘隔赵相望’,且与赵之间时代积怨的燕国,也逐渐倒向秦国的阵营。
至于楚,则是被屈、景、昭三家彻底玩儿烂,自己走向腐朽和灭亡。
最后,始皇帝嬴政继秦王位,秦东出之势愈烈;首先遭殃的,就是拦在甘谷关外的韩、赵、魏三国。
战国末期,赵国的综合实力基本都处于前列,对秦频繁东出,并没有感到什么危机感。
而作为战国末最弱的两国,韩、魏无疑是惊恐无以附加,唯恐哪天一觉醒来,秦虎狼之师便已至都城。
二者之间,魏凭借其都城大梁之坚固,勉强达成了‘臣服于秦’,从而换取了短暂的安宁。
战国时期的魏国,也因其都城名为‘大梁’,故在汉室改称为了梁国。
而作为关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韩国,面对秦百万雄师时,终是只能另想它策。
当时,摆在韩惠王面前的,是两个选择。
其一,接纳公子韩非‘变法图强’之策,从根源上解决韩国综合实力羸弱的问题。
但韩惠王却因变法耗时过久,且费时费力为由,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以水工郑国之策,诱秦于关中大兴水利,从而达成疲秦、弱秦,减缓秦国东出趋势的目的。
面对这个陷阱,时任秦王嬴政、秦相吕不韦,都是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