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重工业最集中的有三个地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秦岭周边地域、西南腹地的战略大后方。
大飞机在沪市,并不是因为那边重工业基础好,而是当年沪市条件等比较好,比起其他地方的重工业配套,这边实际上并不符合生产大飞机。
很多零配件都是从秦岭周边及东北运输过来。
如果没法跟秦飞合作,谢凯只能选择西南腹地的蓉城。
东北实在太远,各种大飞机的配套单位,也不如西南完善。
当年国家三线建设为了国防战略安全,把很多重要的核心单位安排在西南腹地,这里更安全。
“我觉得咱们先问问他们每年生产多少,是否会影响我们的生产跟改进。这样的合作机会,一旦错过,就难再遇到。”欧阳绍修不希望失去这样的机会。
苏兴国也点了点头,“是啊,哪怕他们每年生产一架,在我们这边,很多配套我们可以做,一年也有上千万的经费。”
“他们如果生产数量太多,就会严重挤压到运八的生产跟改进工作。”孙道乾担心影响他们的项目,“运八改型工作必须继续下去,他们科研人员不足,装配技术人员不足……”
“我们以运八为主,他们改型运十,有能力时,承接一些他们的技术项目,或者跟我们技术差异不大的项目进行合并。”对于孙道乾等人的担忧,欧阳绍修之前同样也有。
所以他们才希望运十团队参加到他们项目中来。
经费方面能得到有力补充,技术力量同样可以增强。
“再跟他们谈谈,只要不影响我们的项目,就可以合作。大家看如何?”孙道乾问着众人。
其他人都认同这样的说法。
他们不能为了跟运十项目团队的合作丢掉了目前的主业。
运十技术缺陷众多,到时候大飞机技术没有,小飞机得不到突破,无法向军方交差。
“贵方每年的产量可以达到多少架?”谢凯在苏兴国提出问题后,问着他们。
运八产量不可能大,从80年定型到现在,五年时间,只生产出来了25架。
空军对这样的飞机,装备也不会太多。
一直到真正的运-9出来,运八装备数量也不过在一百架左右,其中还包括二十多架提供给民航以及出口的飞机。
差不多每年的产量在五架左右。
对于如此庞大的一家飞机生产厂,这数量实在是少得令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