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魏霸沉默不语,魏风又恼怒的解释道:“杨仪这鲰生自以为是襄阳大姓,一直轻视我魏家是武人出身,对父亲多有微词。他现在是丞相府参军,负责粮草筹集的事宜,用军国大事的由头来故意刁难父亲。如果父亲不肯办,便是阻挠北伐大业,到时候丞相必然不喜。可是急切之间又哪能生产出那么多的粮食?父亲为了此事,这才生气”
听了魏风的一番话,魏霸这才稍微明白了一些,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已是由来已久。他们虽然都是荆襄人,可是杨家是襄阳大姓,底蕴深厚,魏家却只是义阳的一个小豪强,学问上一片空白,纯粹靠战功起家,两家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如果魏延认怂,那便也罢了,偏偏魏延又是个不服软的主,根本不把杨仪放在眼中,多次发生冲突,关系非常僵。刘备去世,诸葛亮当政之后,杨仪又做了丞相府参军。在前年诸葛亮南征汉中的战役中,他筹运粮草,立下了大功,如今正是丞相诸葛亮身边的红人。再加上北伐这个大旗,他给魏延出点难题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汉中现在只有四县,不到两万户,就算是老人孩子都上,也解决不了十多万大军的口粮问题。运粮当然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要从成都平原把粮食运到汉中来,那近千里的山路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尽可能在汉中多解决一些就成了最佳方案,而这其中的额度就掌握在杨仪的手中,只要他笔一动,魏延再努力也没用,因为你肯定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换句话说,这件事的主动权全在杨仪的手中,不论魏延花多少心血,都无法完成任务。
魏霸当然也不能,他又不是神仙,不可能变无为有。但是他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他学的就是农业机械,笃信工具的进步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他更清楚工具上的一点改进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从古代起就以农立国,农业的发展一直是当政者必须放在心上的大事,农业机械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有很多骄人的成绩。可是抛开那些复杂的机械之外,最简单的工具如锹、锄头等工具却受制于冶炼技术,发展缓慢。一直到唐代中叶,随着炼钢术的成熟,农具由铸造改为锻造,锄头、铁铲、铁锹之类的工具才能做得又大又轻便,真正发挥出作用。汉代有铁制农具,但要么是非常小,根本不适用,像常用挖土的臿就只能以木为主体,只在顶部镶上一块铁刃,或者做得只有一个巴掌大,和锅铲差不多,否则就拿不动,要么就又大又沉,只能用畜力。汉代的犁都是双牛拉,就是因为犁太重,结构又不尽合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