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和演员其实一样,不怕拍得烂,就怕没特色。王晶拍的很多电影还不烂吗?但是有他的一套特色在里面,那就行了。
徐铮能够靠一部电影就成功转型优秀导演行列也说明了他的本事;
导演的门槛放的越来越开,其实也没有放开,只是对娱乐圈放的更开了,我觉的,电影和娱乐圈交集过多,是不甚好的。
歌手可以去拍电影,青春作家也可以去拍电影,甚至连硕士毕业作品都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而搬上荧幕;
国内影视产业发展到现在,突然就变成了谁都可以插一脚玩一票,赚笔钱拍拍屁股走人。
我还是认为,导演这两个字,真不是随便称呼的,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以及对社会深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细细品味。
可是就像“教授”这两个字一样,现在不也发两篇论文就可以往名片上印?
诶……
再说演员,我们国内是有那么一批老戏骨的,这批老戏骨有一大特色就是,演什么都可以是一个腔,一个范。不过,好在这批老戏骨基本都演一个套路的角色,所以在银幕上他们也很能带人入戏。
可是现在呢,可能是时代要求不同,你用生命去演出我也没功夫用生命去欣赏,不如你用好脸蛋来演出,我看着眼睛也舒服;
也不是说青年演员没有进取心,他们也想演的风生水起,可是无奈环境不行,你嗲嗲的念台词,叫我怎么入戏,而且他们又发现,不用演的太好,多跑跑宣传,这个钱也可以揣兜里。反正当下大家一样水,我跟风走就好了。
除却剧本,导演,演员这三个重要元素,还有一个起主导地位的因素没有说。也就是观众。
产品如何设计从来不是设计师如何发挥自己创意,而是设计师如何根据消费者需求发挥自己创意。
观众想看什么样的,喜欢看什么样的,肯为什么类型的电影掏腰包,这些80%程度上绝对了电影业的走势。
想想十几年前,电影还在剧场里演,听说一部浪漫大片《泰坦尼克号》上映了,大家排队花20元钱去买一张票,大船一翻,jack一跳,《我心永恒》一响,观众灵魂都和北冰洋的海水共鸣了,出了影院眼泪稀拉哗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20元虽然很贵,但是,值了!
现在呢,花钱看场电影那都小事,团购兴起,各种打折优惠,30块除了IMAX随便看。你说你2000块买瓶白酒你在意它的味道,是否足够醇香,入口是否甜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