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电影行业中,男女比例最为平均的职位。
这是有据可依的,在1920年代后,大量女性创作者因制片厂制度的变革被迫转行,她们当中,有不少人转而成为编剧与剪辑师。
有一种说法,剪辑就像给电影做裁缝,如果说导演提供的是原材料,那么剪辑师则能够给整部电影注入灵魂。
从事剪辑工作的女性,也是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声音。
事实上,不少为我们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像是[飞行家]和[无间道风云],都是在女性剪辑师的主导下完成的,并且最终在奥斯卡奖项上有所斩获。
影评人安娜·史密斯说:“我们需要重大的电影节或电影奖项,对女性创作者给予足够的肯定,这在客观上能够鼓励年轻的、对电影抱有热爱的女性,进入到行业之中。”
变革往往需要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创作者曾经、现在以及未来,始终影响着整个电影行业,这种影响,正在变得有声且有力。
女性导演所创作的内容大多会提供一种多样的视角,和主流男性父权的视角有一定差距,这种视角和叙事方式其实会挑战到一定的观影人群。
在观影人群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就会把这份无处安放的情绪发泄以及归咎在性别上,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她是女导演,难怪不好看。“
真要说根本原因的话,可能整个大环境的主流反智娱乐向的,反智娱乐具体怎么体现,消费性征的,标签化的,高沉迷的,情绪发泄的,麻痹性的,拍电影现在都在考虑能否带货;这样的环境下,主流商业片的可能性都被束缚了,更别提多样化的视角了,没有谁不对,只能说时代如此发展成了这样。
电影说到底是商品,是消费者可以选择消费的商品。
国内电影的回本逻辑是这样的,特别是商业电影,电影院票房是回本的大头,如果电影院票房没回来,其他途径就很难回本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没有办法只精准打击目标观众群,必须还要扩大受众,要广大受众买单,那基本定调就是主流。
女性的经历是个体化的,哪怕是公共领域的话题,女性,这个性别的整体经历都是边缘的、私密的,而这类的内容没有必要占用公共资源去讲述,因为触及的观众太少了,我们有更大的共同问题和矛盾值得被探讨,这个的观众基础更大。
主流的刚需是主流叙事,女性创作者的女性视角就会被说是“强说愁”、“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