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说完,刘备总算听出了一点名堂。
“军师,这么说,你也赞同我二弟的计策了?”
“当然!”孔明手摇羽扇笑道,“关将军的想法的确不错,若按此计,定可成功拿下樊城,而曹阿瞒又绝对不敢轻易离开许都!”
“那还等什么?就请军师着手发兵吧!多等一时,二弟就多一分危险哪!”
刘备心系关羽安危,急着催促孔明发兵。
孔明点了点头,正准备升帐发兵,突然间,外面传来士兵的汇报,说关兴回来了。
刘备与孔明大喜,当即将关兴让了进来。
“属下参见主公,军师!”
关兴与伊籍一同进来,向刘备也孔明参了大礼。
刘备连忙让二人坐下,迫不及待的问道,“兴儿,你这一去,可曾见过你父亲?他那里情况怎么样?”
关兴点了点头安慰道,“伯父尽可放心,侄儿已经见过父兄,他们身体尚好,我去的时侯,父亲带兵已经进逼到了樊城城下,并且将樊城围困了好几天。
至于具体情况,伯父可以当面问问伊籍大人。”
听说关羽情况还好,刘备总算松了一口气,绕过关兴,向伊籍问道,“机伯,你快说说,你们那里的情况如何了?”
伊籍(洛依依)起身恭身施礼道,“主公,属下临行前,关将军曾经交给属下一封加密文书。
千叮万嘱,要属下见到主公和军师后,务必亲手将文书呈与军师,并恳请军师务必配合关将军行事!”
说完,伊籍将文书从怀中贴身衣物里,小心的取出文书,双手呈给了孔明。
孔明也不客气,当下打开细细研读了起来。
这封文书写的不短,孔明读了大约十来分钟,最终合上双眼,闭目不语。
一旁的刘备,好奇之下,拿过文书,自已看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孔明吃透了关羽的意图之后,这才笑着问道,“伊籍大人,想必你临行之前,关将军还有话说吧?
例如,万一本军师不配合关将军的话,关将军打算怎么办呢?”
伊籍闻言心中一颤。
军师到底是军师,心思不是一般的敏锐啊!
既然被孔明看破,伊籍也够爽快,当即弯腰答道,“军师明鉴,关将军的确有过这个顾虑。
也曾告诫下官,倘若军师一意孤行,不肯配合,要下官当面恳求主公。
就说军师虽有运畴帷幄决策千里之能,但战场形势,变化万千,不可固守常规。”
“呵呵。”孔明笑了笑,而后看向刘备。
此刻,刘备也大致看过了文书,神情肃然道,“军师,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荆州那边的复杂态势啊!”
“嗯。”孔明也点了点头道,“没错。我们料到孙权会与曹阿瞒共同谋夺关将军所掌控的荆州。
但却没有想到,孙权方面的动作会这么快!
将关羽的注意力引到了曹阿瞒那边的同时,他们竟然不声不响的已经夺下了荆州!
这样看来,关将军那里的处境不妙,大大不妙啊!”
“军师,那该怎么办?”刘备闻言立马慌神了。
他打下这片江山,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关羽帮他创建的。
万一关羽有所损伤,就相当于他的主心骨没了!
他能不慌吗?
尽管这个时侯关羽已经年届六旬了。
可刘备三兄弟一齐闯天下几十年,在他眼里,关羽仍然是当年那个不世英杰!
只要关羽活着,一切都好办!
所以,哪怕将关羽调回来,即便丢了荆州,刘备也在所不惜!
“要不——咱们先把二弟调回来?”刘备试探的问道。
孔明闻言看了看刘备,心中略感失望。
不过,想想刘备也关羽之间的感情,也就慢慢释然了。
桃园结义之情,非同他人。
为了兄弟情,也许,这一刻的刘备,是真的宁舍江山也要全兄弟之情啊!
“主公莫急,亮自有安排。”
说着,孔明手持羽扇,指着关羽发来的文书道,“其实,关将军早已将对策发来了,只要按照关将军的安排去做,荆州那里的危机,自然可解!”
“这么说,军师是同意二弟的安排了?”
“也不尽然。”孔明摇了摇头道,“其中一些细节,还需要稍加改动,则万事无虞。”
下方的伊籍闻言,当即据理立争道,“军师,不可啊!下官临行之前,关将军千叮万嘱,要下官保证,不打折扣的请军师成全关将军的方案。
如果军师改变方案,下官回去,如何向关将军交待呢?”
洛依依实在是担心沈飞的安全哪!
沈飞交待她的事,她怎么能随便让人改动呢?
倘苦变化太大,沈飞那里出现不可预测的危险,那沈飞他们怎么办?
因此,当听到孔明想对沈飞的计划进行修改之际,洛依依急了!
孔明见状,微微一笑,“伊籍大人莫急,请听亮一言。
原本,按照关将军的安排,的确是天衣无缝。
可是,就在伊籍大人来此之前,关将军派出了一名传令兵,使得先前的计划出现了一点纰漏。
所以,为了以策万全,关将军的计划只能稍作修改。
不过你放心,这一点点改动,不会影响关将军大方向的规划,反而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伊籍大人不相信的话,等你回去之后,当面向关将军请教即可。”
孔明说完,伊籍见刘备和关兴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得暂时应允下来。
就算她再怎么担心也没办法。
在成都这里,是刘备说了算。
而孔明又是刘备手下第一军师,就连刘备在战略上,也要听从孔明的安排。
况且,一直以来,孔明的所有决策,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反而帮助刘备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并且最终占据了蜀中之地。
试问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谁会置疑孔明的计谋呢?
见伊籍和刘备都没有异议,孔明当即传令下去,准备升账点将。
“有请主公亲自给关将军写下五封亲笔信,分别交给五个传令兵,每隔一天,派出一个传令兵,带着主公的亲笔信,从大路送往樊城!”
孔明发出了第一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