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里的红高粱之所以一粒没少,一定是那两位正在卧仓的常仙教主,施了“出长绒”的道法。
醉虹螺很快在附近的镇子上出了名,酿出来的酒根本供不应求。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干脆又在院子里盖了四间厢房,将酒坊的规模扩大,又架起了两套天锅,新挖了五个酒窖,雇了十几个干活的壮汉。
镇子里有位落魄的秀才,平日里总是到杨三家赊酒喝,可这酒钱却一直还不上。敦厚的杨三也不急着要账,后来秀才实在过意不去,便提笔写了一段酒赋,算是抵了酒钱:
虹螺杨氏,敦厚善良,仙人同心,酒业汤汤。嗟乎美酒,天制佳酿。水形而火性,外柔而内刚,庶民小酌,经脉通畅,文人举杯,红袖添香;可入百姓人家,可登大雅之堂;承国宴朝堂尊崇,赴市井饮者疏狂。
一饮醉虹螺,神清气爽、唇齿留香;二饮醉虹螺,诗才八斗、诗词飞扬;三饮醉虹螺,载歌且舞、英雄豪放;四饮醉虹螺,洞见人生、语惊老庄;五饮醉虹螺,天地合一、物我相忘。
斯为酒赋,世代传扬:“至清至澈溪旁,至阴至阳窖藏。至绵至至柔甘露,至醇之臻琼浆。”
不到三年的时间,杨三夫妇便在这十里八乡出了名,除了酒坊之外,接连又开了油坊和豆腐坊,家里的长工、短工不下三四十位。杨三干脆又在一百里外的县城开了一个杨家货栈,那生意红火得让人羡慕,时间长了,县城里的人都知道杨老板家里不仅有酒坊,还有油坊、豆腐坊,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杨三坊”。
杨三坊常年住在县城打理货栈,家里的生意都靠媳妇一个人支撑,每天天还没亮,杨三媳妇便要起床,带着酿酒师父、榨油师父和豆腐师父一起干活,晒粮磨面,做饭担水,时间长了便得了一身病,每到晚上咳个不停,请了好多郎中,吃了好多中药,却一直没啥效果。
正好杨老夫人的娘家有个侄子,刚刚从外地学徒回来,也没找到什么正经差事,整天游手好闲,家里更是穷得叮当响,杨老妇人便和杨三商量,想让侄子过来帮着打理生意,毕竟是夫人的亲侄子,加上夫人的身体也的确支撑不住,杨三也就同意了。
这杨三夫妻俩有一个女儿,刚刚年满十八岁,一直待字闺中,随着杨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前来给女儿提亲的媒人也踏破了门槛,相来相去,杨三夫妇最终为女儿在县城里选定了一位教书先生。这位先生虽然家境贫寒,却也满腹经纶。女儿也对这门亲事比较满意,杨三坊干脆在县城买了一个宅子,作为女儿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