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的真材实料,那这买卖肯定就是童叟无欺。
这就是前·外汇储备时期。
这个时期大家在自己国内可以直接拿金银做货币,到了外面,也可以直接拿金银做货币,只要等重,一定等值,根本用不着搞什么外汇储备。
那么聪明的你读到这里一定发现问题所在了——假如一个国家用的是十足真金,而另一个国家偷偷的往金币里掺了其他金属,降低了黄金含量,那么等重的货币还一定等值么?
生产这些货币的政府一定会坚称它们等值。
然而大家也都不是傻子,既然你认为等值,那我就把含金量低的货币花出去,把含金量高的货币都留在自己手里不就完事了么?
到时候就算是把这些货币融化了,重新铸造成含金量低的货币也是有赚头的啊!
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很不幸的是,19世纪的法国人就遇到了这种事情。
当时法国铸币的成色比较足,而意大利货币的成色则稍稍差一些,于是随着大家彼此间的生意越做越大,法国人发现自己国家市面上流通的意大利货币越来越多,而法国的货币却都全被储藏了起来。
于是,一气之下法国人表示你扬沙子,我就抠眼珠子:不就是降低货币成色么?老子降得比你还少!
1864年,法国缩减其小额硬币含金量,由0.9分减少到0.835分。
于是欧洲迅速进入了一个比烂的阶段,大家争先恐后的制造出了质量越来越差的铸币。
搞了几次之后,欧洲人发现这不行啊,再这么玩下去就没人往金币里放金子了——这不扯淡么?
于是大家最后坐下来开了个会,经过一系列的撕逼,最后到了1890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以及希腊等国达成协议,将货币含金量统一确定为0.835。
于是大家又可以愉快的进行国际贸易了,然后时光荏苒,随着贸易的进一步扩大,金属货币的种种不便之处开始变得难以忍受——比如说大宗生意我必须得扛着一大箱金银这事实在是有点反人类。
而且这段时间里人类技术不断进步,终于点满了纸币的前置技能,于是纸币终于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