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小粮官 > 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一章 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中)

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一章 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中)(2 / 4)

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何解?

最后这题正是王垕夹带的私货。整张试卷前十九题,王垕只出了数学的六题,其余十三题都是大儒郑玄之徒国渊所出。王垕这么谦让就是为了将最后一题确定为这首流传甚广的小诗,他要看一看来参加科举的这些士人对于旧的察举制的看法。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知识都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能参加考试,本身就说明这些考生都是士族出身,唯一的不同也就是出身士族的规模。这将近八千名考生几乎没有纯粹的百姓。在基础教育没有普及之前,王垕也知道不可能会有真正的穷苦人家来参加考试。

但能来参加科举,就说明这些人本身就是察举制的落网之鱼。即便推荐的人才的质量早就无法得到相应保证,但汉末的察举制确实还在为政府推荐人才,

在这种前提下,这些通过察举制无法出头的人才本身对于察举制的态度就显得很微妙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我成为了官员,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还能当官,继续掌管权利。在这个前提下,察举制就是有利的。但我都无法出头,察举制就是坏的。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心理。

法正看到最后一题后就有些这种心理。本身他就是东汉著名大儒法真的孙子,家学渊源极深,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战乱,他和孟达也不会南下益州。可两人不被益州士族接纳,虽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这才辗转来到司隶参加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

但别忘了,他和孟达毕竟累代出身士族,他的家族更是齐国国君齐襄王田法章之后。一直以来家族都是依靠察举制出任地方官员,其祖父法真、太祖法雄均闻名于世。

法正年轻的时候也认为察举制才是好的,但他现在已经不是十七八岁时的小青年了,被社会毒打后心思也有了一些变化。

正是基于这种亲身经历,法正认为,察举制确实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朝廷如果需要更多的人才,就应该采取更多的办法,想办法让那些因为察举制得不到重视的真正人才得到重视,再授予这些人才一定的官职。至于办法总是很多的,比如定时举办科举考试就很不错。

这最后一题法正写了很多,确实提出了很多解决人才不够的办法,文风也颇为优美,他认同科举取士,但就是没有说出应该废除察举制。

和法正不同,出身单家的徐庶则是认为需要全面的废除察举制,从根本上改变人才选拔的方法。

徐庶在答卷中写道,应该全面的推广科

最新小说: 旧春闺 家父楚霸王,被围垓下 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极品国舅爷 吕布的最强攻略 梦回新兵连 混在宫闱里的假太监 不会真有人觉得当昏君很简单吧 大明,我要做皇帝! 汉末之我能召唤千古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