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竟是要和土里的植物、粮食打交道的,如今,也是很关心土地的问题。
他又猜测:“是不是指土地没有肥力了?”
朱棣试图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指土地里的盐卤变多了,这地,也就寸草不生了。”
老朱沉吟着点头:“不错,土里扒拉粮食的农民都知道,水泡久了的地,就不行种粮食了。”
【黄河自己拍拍屁股夺淮入海了,却在华北平原留下了地上河道,泄水常常受阻,因而,哪怕漳水已经投入海河河系,也不能摆脱辣妈河的遗毒。
明清的小冰河让极端暴雨天气出现的更频繁了,漳河、卫河,从此泛滥成灾。大量沙荒之地出现,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可能还影响了地下水,大名地区居民饮用水都比较困难。
从1401年到1872年,471年间门,大名地区水灾次数达54次,每9年不到来一次。
实在太惨了,漳河还得了个“桀骜不驯的漳河”诨号,全是两岸民众的辛酸泪。】
地下水他们明白。
井水就是地下水。
老朱摇头:“确实,那时候,地里打出的井,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没法吃。也许,这就是土地盐碱化的后果之一吧。”他有点羡慕,“这后世的人,肯定是连土里有什么都搞明白了。既然明白了,针对性的用些对庄稼好的,撇去那些对庄稼坏的,这庄稼,还有长不好的道理吗?难怪他们可以养活14亿的人。”
【除了水灾,还有蝗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先驱,已故的马世骏院士认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门发生”。
应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
“适大旱,蝗集御前芦场中,亘数里。希言欲去芦以除害,中使沮其策,希言驱卒燔之。”蹇义背了一段宋史,道,“旱灾与蝗虫之关系,南宋越国公赵希言已认识到了,只是,他以为蝗虫与芦苇有关,原来避免河床裸露就可以了吗?”
这也是在场众人都不知道的一点。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林认为,蝗虫产卵至少需要以下三大条件:
一是要有荒地。
一是土地上要有空隙,植被覆盖率超过80,就会使蝗虫无处产卵。
三是18—20的土壤含水量是蝗虫产卵适合的湿度。】
朱元璋震惊道:“怪不得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