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来了,这里无城可守。开平和独石相距五站,城墙不坚固,往来道路荒芜,不如把人口都迁到独石镇里一起管理。
宣宗回答:这事儿太大了,我们以后再聊。
大,真的大啊,洪武时期的开平卫可是在元上都。朱棣结束靖难后,虽然把开平和大宁卫都内迁,但不久后,又把开平卫重新迁回元上都。大宁卫在地理位置上,是与女真人更接近一些。
而开平卫是对东蒙古的最前线。
从元上都迁到独石镇(今张家口赤城县),是直线距离整整326里!
宣德元年6月,薛禄从开平卫回来,再次上疏,要求把开平卫移到独石镇,那地方虽然要冲,但太远,修筑工事都难,粮草问题很严重。
这一回,宣宗没有立刻拒绝,而是召集大家开始商议了。】
朱棣默了半天:“我没记错的话,前面说过,宣德元年,这孙子手下和安南打了败仗,于是和黎利议和。”
朱元璋也头疼:“怎的南面守不住,北面也弃了。弃了开平,那蒙古人一遛马就到长城了,长城沿线守将压力很大,我又没把沿线长城全修上。”
傅友德叹道:“开平卫附近草场挺不错的,蒙古人看你不在那边守,怎可能不来放牧,时间一久,就又全是他们的了。”
【这个商议暂时没得出什么结论,没两个月就发生了朱高煦叛乱事件,宣宗让薛禄平叛。这一段,明史夏原吉的传里有一个很神奇的描写。
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
实录里又写,朱高煦初闻朝廷遣薛禄将兵,喜曰,此易制也。直到听说皇帝亲征才有恐惧心。
这个所遣将会是薛禄吗?若是他,薛禄又为什么会闻之色变呢?
为什么朱高煦很开心呢?是看不起薛禄的领兵才能,还是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于是单方面认为很好打呢?还是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为了衬托朱瞻基的英明神武?
额……由于汉王事件被夹的很厉害,很难判断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反正肯定水挺深的。】
李景隆:“……”
李景隆以小见大,感觉自己为来是没有好下场的。
虽然他投了……但可能还是投得太晚了吧。同样是投了的人,夏原吉竟然敢堂而皇之地把自己当成反面例子来举例,唉,如果那时,我还在朝中屹立不倒,他怎么敢?
可见,我那时,已经倒得很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