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子孙自有子孙福,正德怎么死的,就让他自己去努力调查,努力解决好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能负责,还指望他负责其他什么事情啊?”
就算最爱子孙的朱元璋,也不想听太医的问题了。
别的不说,就说后辈你后面的哪个问题,不比太医问题严重?
老朱冷冷道:“咱回头,在《皇明祖训》里添一笔,告诉正德,叫他注意文臣太监,远离和水有关的东西,便算咱好好爱过他了!”
朱棣摇头:“人终有一死!”
此时的朱棣,反正是没有得知徐王妃要死时候的晴天霹雳和百般努力了。
“相反,我们若是能从后辈口中知道怎么解决海禁、军队和土地的问题,再把其解决办法,告诉那正德,正德以此留名青史,这生前之死,何如身后之名长存?”
然而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光幕不以明朝众人的意志转移,坚定往下说:
【先介绍一下明朝太医的来源,明初为两种。
一,世袭医户里挑选弟子进入太医院学习,同时进行考核。
考核古已有之,宋徽宗就曾把太学的三舍法引入医学部,分三个系,学基础课和各系专业课,每月月考,每年期末考,考点覆盖临床。
宋对医疗还是很重视的,还考虑到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规定县里每一万户要配一个医生。
元朝就更先进了,为了防止医户制度,庸医浑水摸鱼,搞出了医疗执照,要考核通过才能上岗。
同时为了防止代代家传,敝帚自珍,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让他们一起义诊,考评。上交诊疗记录给当地医学教授检查记录。
明朝呢,也考试,比如《明会典》弘治五年,三年一考,五年三考,过了的可以从医丁变成医士,可以行医,不过的再复读,三次不过劝退。
一、民间门举荐,像戴思恭这样的好医生就是这么来的。
洪武26年规定,举荐的也得考试,考过了才录用。如果出事了,连罪举荐官员。
后来又细分为三等,最好的去治皇帝(御药局),中等的去太医院,下等的遣返。
顺带一提,明朝的南京太医院其实是有门诊和住院部的。
很神奇吧!up都有被震惊到,有数百床位,还配有食堂,护工,杂役等待。
他们面向国子监师生,国子监大概有9000+人,咱们北大本科16372。体量还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