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书是基础数学,这里面包含了从加减乘除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还有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
按照前世的标准来看,就是从幼儿园到初一的课程水平。
在这本书里他引入了许多数学符号,比如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用拼音字母充当未知数等。
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但只有前三个符号,也就是只有1.2.3写法和现代也不一样。
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有了4到9,公元八世纪才出现0。
此时他把这十个数字符号拿出来就是独创。
阿拉伯数字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可以适配到各种复杂的验算公式里面去。
比如最常见的竖式计算法,用阿拉伯数字才是最方便的。
引进更多的数字符号只是其中的一种变革,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他通过这部书把中国古代对数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使之更加的系统化。
这部数学书同样是他接下来的教科书。
第四部是格物,就是生物、化学、物理等理科知识大杂烩,类似于小学的自然课,只是给岛上的人启蒙用的。
更系统的理科教科书暂时他还没有编写出来。
实在是时间太短,能完成这些已经是他把所有零碎时间都利用上的成果。
而且他都毕业那么多年了,虽然从事的是冶炼行业和理科沾上点边,但学校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已经忘了。
能回想起来的也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东西,以及和工作有关系的技术。
不过他认为问题不大,中国古代从来不缺理科人才,缺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始终未能完成理科知识系统化。
他会逐渐提高技术人才的地位,并完成理科系统。
当然了,传统文化也是要学的,比如道德经、论语、荀子之类的也不能放下。
但启蒙阶段只会节选其中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篇章进行学习,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之类的。
太复杂的这些孩子也理解不了,死记硬背没什么意义,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一些实用的东西。
把这四本书拿起来大致翻了一下,就把张勇叫了过来:“送到印书坊,各自印刷一千套。”
比古义先来找过来的是水柳,她的女儿小朵其实也只比小鲤小了两三个月,这会儿已经半岁。
在家带了半年的孩子,虽然能帮柴犇出谋划策,但毕竟不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