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在梦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
而项叶进阵,却只看见一片白茫茫,她用手拨着雾,一直往前,什么也没遇到,就出了阵。好像,她只是薄雾天闲散踩路的下山人。
项叶过了桥,走到木屋前。已有两个孩子站在那儿了,恰巧,她都认识。
左边的,是盛家这代的小公子,盛明华。盛家是将军世家,也是简国第一任女将的后代,她家的子孙承着她的血脉,总是烈的。
右边的,是董聆家的独女,董棾,听说前不久,与她订亲的公子背弃婚约,叛家出逃,而她大度地并没有计较。
三人见了面,只是彼此点点头,并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木板吱呀一声,门朝里推,地上的阴一块块亮开,先看见的,是经火润色的茶炉,再来是榻上铺的滑木凉席,最后,是谢林。
这是项叶第一次见到谢林,这个以前,一直生活在传说中的人。
她想起了“三江郎”的故事。
天下学子,幼时读他学说,少时追其渊博,知其出世,莫不愿能得指导一二。因此缘故,三年前他来到简国时,立下规矩,每年五月第五日到第十日,在城外的住处见客。那儿的屋子和这儿的一样简陋,不过更远藏清幽。那附近是三条大河的交汇处,连通两边路的,是三座长桥。
想见他的人太多,每年的那几天,书生们都争相早起排队,因不能扰他休息,大家自然地约好在桥这头等,上一个学生问完,下一个再过桥。
有的为了争到机会,晚间甚至不睡,在江畔站一整晚。因为谢林,一个荒僻的山头,冒出了许多客栈。
来向他求解的,多是年少的公子,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傍着三江河水,三座长桥,时时在岸边执卷诵读,围坐畅谈。经过的人见了,便以此写诗、编故事。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位姑娘登山路过时写的:
“初听朗朗书声震,恨误歧途返问人。
阔水高桥罗子弟,青衣扇面黯三江。”
项叶想,那位姑娘若是见过谢林,那“黯三江”的,就不该是青衣郎。
谢林不是白面净秀的,却满含温润。他走出来,穿着干净却遍皱褶的衣服,没有什么装饰,连玉也不坠。
他看了看三个孩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要为了什么而活?”
盛明华最先开口:“我不愿拜你为师,我自小爱武,长大后也会爱武,但你并不懂武功。此番进阵,乃是家中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