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一,唐代礼乐。
三代以来,除了秦朝,皆以礼乐为治理天下的核心。所谓礼乐,便是一整套各个阶层、生产生活各方面的行为准则,做人做事的理论依据。
这是宏观上的概念。
说的具体些,礼乐包含了孔儒的学说,孟儒,西汉董仲舒,东汉郑玄,先秦三礼经,淮南子,国语,孝经,《王制》、《祭法》、《礼器》、《月令》各经,《汉书》,荀卿、刘歆、班固、王肃、何休等一系列学者的理论,以及唐代自己制定的各种官方礼乐,譬如《贞观礼》、《开元礼》。另外,诗经,同样属于礼乐的内容,在唐代同样被官方引用。这是来源、分布上。
内容上,从音乐、祭祀、婚姻到政治、政体、官制、军事,各方面统统囊括。
以上,唐人都用,现实生活中,不止是使用李氏政府自己制定的官方礼乐。
举几个例子。
唐代大祭,事前以太尉在尚书省召集百官开会,安排完事项,最后会加一句术语:“各扬其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这句话出自哪里?《周官》——“不用法者,国有常刑。各修乃职,考乃法,待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共,国有大刑。”
玄宗封禅,朝廷已经制定好了相关流程。但其中有八条被临时驳回了。
被谁驳回的?
国子学的一个芝麻助教——施敬本。
用什么理论驳回的?其中有一个流程“谒者引太尉亚献”,施敬本用《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仪》的部分内容予以驳斥,认为不妥。
玄宗拿不定主意,把张说等人找来和施敬本辩经。
张说没辩赢,于是按施敬本的奏书,让各部门连夜改了四条,剩下的因为天一亮就要开始走流程,来不及改了。
高宗封禅,以公卿充亚献、终献,这本来是非常符合主流学说的。
但被武则天驳回了。武则天写了一篇驳斥表,文采斐然,录在下方:
后曰:“伏寻登封之礼,远迈古先,而降禅之仪,窃为未允。其祭地祇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以妾愚诚,恐未周备。何者?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瑶坛作配,既合于方祇;玉豆荐芳,实归于内职。况推尊先后,亲飨琼筵,岂有外命宰臣,内参禋祭?详于至理,有紊徽章。但礼节之源,虽兴于昔典;而升降之制,尚缺于遥图。且往代封岳,虽云显号,或因时俗,意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