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行者奔波劳碌,也没点报酬,纯粹的‘为爱发电’,也不知道这点爱,能持续多久?
这村子就在北市郊区,北市已经发展了好几轮,郊区也是响应新农村的政策,大力发展,比起来不比城里差。
可就这里—古兰村,无论市里怎么下要求,都是岿然不动,保留了90年代的农村面貌,奇怪的是,村里人也不闹,穷归穷,倒也生活的怡然自得。
只要人不闹,市里也就当看不见,每一次大发展只是象征性问一句:‘古兰村要规划吗?市里拨款。’
‘好的,不规划,那行,有需要找市里。’就这样,古兰村和市里的关系和谐了二十几年。
“这不是挺好的,现在流行复古。”夜语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况且她看偶尔几个在田间劳作的村民都很乐观,丝毫不觉得这是件痛苦的事。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品格难能可贵。
“你去看了就知道。”胡媚卖了个关子:“刚才山上的动静,村里也听到了,特地找我们问情况,刚好你可以好好看看,仔细听听。”
循着土路小道,一路向前,终于到了古兰村村口。
一个约一人大小的巨大石碑立在土路上,上书:“古兰村”三个字。
石碑常年风吹日晒,如果不是古兰村三个字刻的够深,恐怕都要被风吹日晒化的一点不剩了。
村里的建筑还是老式的红砖房,裸露在外的红砖不加任何修饰。清一色的三层小楼,看起来有些旧,但胜在规划好,倒也另有一番风味。
“来了。”
正当众人打量一路走来的建筑之时,一道低音炮传入耳朵,令人不禁抬头寻找声音的出处。
跟如此磁性声音眼中不符的是来人,约70岁,岁月在他脸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脸上如沟壑一般凹凸不平,配上他浑浊的眼睛,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形象。
“有没有受伤?”
“没有,没有!”导演上前两步,跟他寒暄:“村长太客气了,亲自来迎我们。
“走吧,刚备了点饭菜,你们将就用一下。”村长无视导演脸上的笑,转头生硬的说:“都跟上吧,饭菜等会都凉了。”
果然有鬼,夜语和殷世离对视一眼,点了点头,不动声色继续跟在后面。
这村长太过淡定了,淡定的仿佛见过国家领导人一般,不将导演放在眼里,这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不平常。
一路跟村长往里走,几人发现更多不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