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学高大人只觉得这两人,怎么一个比一个说话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的年轻秀才,都这么生猛的吗~
而穆贺松也是看得啧啧称奇:这论家的小公子,往常眼睛都是长在脑门子上的,怎么这下倒有他看得上眼的人了?还同仇敌忾地替人家说话呢……
骂完死人,穆贺松也就不好再骂高大人了,方立文的整场行为看下来,完全就是存了必死之心的,防不胜防。
只是他死前的种种行为,一个一个都仿佛被赋予了谜团一般,使人想要一探究竟……
穆贺松率先发问:“方立文去书房的举动,究竟是为了什么?难不成书房里,真的有什么东西想毁掉?老高,书房里搜出来什么东西了吗?”
高大人立马唤人去取来亲随从书房里搜出的东西,还贴心地让下人别进到内室,他自己到门帘那头去取的~
高大人回来的几步路上,边走边说:“倒还真没什么可疑的东西,唯一有嫌疑的,就是这两本东西了……”
一本封皮上空空如也,其中每一页上,都抄誊着几句诗——
比如什么“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每句诗后头,都跟着一个日期。
论道不做他想,只发表了自己的评论:“他喜欢的还挺杂的,婉约派、豪放派、田园派……唐诗、宋词还没一个落下的呢~
只是要誊诗就写诗,干嘛只写一句?还不是最出名的那一句。”
谈纤纤没有说话,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个猜测:
这本《诗集》,会不会是类似于行贿索贿的账本一类的存在?毕竟写的每句诗里,都有数字……
可毕竟这个想法太过离谱,还无法佐证,唯一能解读它的人还已经死了……算证据的话,未免也太过牵强~
果然,大家都没有在这本《诗集》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第二样东西就直白多了,封面上提了四个大字:《做官宝典》——扉页上写了一个断案的“七字诀窍”,叫做“一紧、二慢、三罢休。”
“什么意思?”高大人一脸蒙圈,和谈纤纤他们四脸懵逼。
四个人半天也没琢磨出来,把那张峰从牢里提溜了出来,先跪在门帘外头回答这个问题。
那张峰因为面瘫的缘故,张嘴也困难,甚至谈纤纤他们,还听得见张峰吞哈喇子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
“‘一紧二慢三罢休’的意、意思是,各色事情上手,先给对方一个老鼠屎;一来捏,好叫告官的害怕,二来捏,上峰瞅着窝闷(我们)如此办事,还不夸赞一声‘认真’?这就是‘一紧’了……”
“老鼠屎?”论道拧紧了浓眉:“这是什么官场黑话吗?”
官场上的黑话,如此不讲究的吗?……
“咳咳~”穆贺松攥拳咳了一声,为官场正名:“他说的约莫是‘老虎势’吧!理解成‘下马威’就好了~”
他穆贺松堂堂一声巡按,被人使了下马威还是不久之前的事,能不印象深刻吗?!——
“介‘二慢’呢,就是让人家怕了窝闷,后头自然就会生出无数蚊帐(文章)~
因着前头的起势,上峰就绝不会疑心窝闷耍懒,然后把官司缓办,就等着人家来打点咯~”
穆贺松想起了因为需要索要“打点”,而得以回来搬救兵的家仆;论道也想起了,因为孤身一人前来告官无从“打点”,被粗暴地投入了大狱……
屋内的气压,顿时低的跟要下雨一般——
而外头的张峰,为了保命还在不住地说着:
“这最后一个‘三罢休’呢,是杀鸡儆猴,给那群猴子看的。
无论原告怎么来催,窝们只是给他一个不理,或者是当堂翻案原告变被告、原告因为扰乱公堂被下狱……老百姓见打官司风险这么大,自然就不敢来告状了……”
论·鸡·道、穆·鸡·贺松:……
高大人脾气爆,直接一个没忍住,狠狠地把脚边的一个小杌子踢倒:“当真是岂有此理!你还知道些什么,通通说出来!”
张峰当场吓得瘫软如泥,就算隔着帘子都能闻到一股尿骚气。
他大着舌头,哆哆嗦嗦地招认了他给方立文牵线搭桥,勾结乡绅压榨百姓的事。
张峰还指天誓日地表态,方立文和他之间只有九一分账,他若不是家有八十岁的老母常年缠绵病榻,也不会一时错了主意……
论道和谈纤纤无不嗤之以鼻,他们都亲耳听到方立文对这些胥吏的不满,岂能是方立文九他一?在方立文没站稳脚跟的时候,他们这些小吏拿大头还差不多~
谈纤纤越发鄙夷这些蠹虫——
就算方立文当官再坏,无疑对母亲和妹妹是极好的,甚至他自己也没传出什么私德败坏的名声,若非如此,谈纤纤也不会一开始选择找他告状;
可这张峰,孝不孝敬八十岁的老母亲是假,糟蹋了不少未成年的少女才是真吧!
谈纤纤出言嘲讽:“户房张老爷,你现在招的这些顶多叫‘坦白’,你以为你那些奸淫少女的事儿可以瞒天过海吗?
你若是再不把你知道的一切事情都招了,就先阉了你再逼供!”
索性张峰又不知道方立文已经死了~
还有这等事儿?这京江县竟是龙潭虎穴来的吗?一个户房就如此胆大包天!……
穆贺松下巴上的山羊胡因为气愤而阵阵抖动。
“我说,我说!”张峰跪在外头边溺边哭:
“我还知道那方立文和响水镇的李顶勾结,让我居中牵线,就为了给李家的李少爷买个秀才功名呐!只为了田地挂在秀才名头下,可以免交赋税……”
当你在阳光下发现一只蟑螂,说明阴暗处已经多得挤不下了。
方立文的手,竟都长到敢伸向国家选材的大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