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昭漪继续往下说:「陛下,若我们在北方与异族交锋,一旦损失过大,便很难恢复元气,若是再加上战争消耗的钱粮,只怕……」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连忙附和。
夏裴眉梢轻挑,看向陆昭漪。
「陆娘子,你的意思是,和谈吗?」
「不错。」陆昭漪解释,「北方疾苦,随着逐年天气恶化,鲜卑诸部,定然是生存困难,才不断南下侵扰,陛下何不学一学两百多年前,中原治南匈奴一事,与其交好?」
数年前,轲必能统一中部鲜卑后,曾派使馆出使邺都,与武公结交缔盟。
之后,鲜卑拓跋部、慕容部与宇文部,先后分割了轲必能部所有部族,与中原的联系就此中断。
武公曾说,这是因为轲必能的威望不足,才导致了此事发生。
如果,他有足够强横的实力,自然可以让部族归属,与中原结盟,北方诸部与中原交流越多,塞内塞外,便能和睦相处。
由于中原经历了混战乱世,人口严重不足,还有很多空置屯田无人耕作,并州、雍州人口稀少,若能引一部分北方人口迁徙,或能补足人口短缺的状况。
夏裴听罢,沉默不语。
众大臣也跟着沉默下来。
这种事情,他们从未想过,也不敢想过,开朝几月,就如此向异族示弱,实在看不过去。
可北方的鲜卑诸部一旦入侵,则必定使中原民不聊生。既然有可能议和,与他们结盟,那何不尝试先议和,也是为新朝百废待兴,养精蓄锐,以此拖延战机,换得北方暂时的安宁威胁。
可这些朝臣们大多出自关中、河北,若要让鲜卑人进入雁门关,对他们的利益也有着巨大的威胁。
陆昭漪也知道,众大臣心里在盘算什么。
她垂眸敛眸,不动声色的看着自己的鞋尖,脑海里浮现出了武公的音容笑貌。
若是武公在世,那这些问题,定然不存在任何商议的地步。
「中书令、尚书令,你们对此事怎么看?」
卫聃与陆承业先后站出来,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
「回禀陛下,臣以为,北方鲜卑南下,对我朝极为不利的,故臣等不能坐以待毙,必要的情况,可派兵跨过雁门关,给予对方心理震慑,再议合谈之举尚且不迟。」
中书令卫聃也是比较冷静的,此法也是正常人的思维。
而陆承业沉吟片刻,道:「臣认为,北方各部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