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相与太守皆二千石。
为何会如此?说到底,还是曹操祖上的“余荫”所致,曹操是大宦官家族的出身,故此尽管他干出了这么多“偏向士族”的事,可却依然没有被宦官们治罪。
曹操的祖父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奉事过四个天子,乃是本朝宦官们的前辈,如赵忠、张让等,他们在宫中还是小字辈的时候,曹腾就权重一时了,并且曹操的父亲曹嵩现如今亦是深得今天子的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肯定是要给曹家几分面子的,毕竟一有香火情在、二有曹嵩的权势在,故而,尽管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却也仅仅只是被免去了沛国相之任,改任了东郡太守。
东郡和沛国一样,都是富饶之郡,这个改调不是升职,可也不算贬职,宦官们的意思大概是:你在沛国搞得太过分了,给你换个地方吧。
说起来这固然是宦官集团体念香火之情,可曹操是何等人也?
他深知此次得罪了宦官集团,宦官们不治他的罪,可下一次呢?如果他改任东郡太守,他再得罪宦官集团的话怎么办?沛国、东郡皆富饶之郡,郡中皆大有宦官的子弟、姻亲、朋党在,曹操既有“邀天下美名之志”,等於说是已经背叛了他出身的宦官家族这个阶层,也就是说,他即使到了东郡,也不可能改变他一贯的执政作风,绝对是会再次得罪宦官集团的,宦官们因为体念香火之情已经给了他一次敬酒了,他如果再得罪一次宦官集团,岂不是就要吃罚酒了?
一次“犯错”,赵忠、张让等宫中的常侍们可以因为曹腾以及曹操之父曹嵩出面替他求情之故给他留个情面,可如果第二次还这样,那情面也就不必留了。
曹嵩因为这件事不止为曹操出面、替他说情,而且还写了封信给曹操,叫他在东郡太守的任上务必不要再像在沛国相的任上一样了。
可是,做为曹操来说,他却不肯改变他的志向。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人,阉宦之势虽大,现在可以说是一手遮天,可阉宦集团早已经是激起了天下的共怒了,所谓盛极必衰,曹操既已与袁绍结党,又怎可能会在这时改变他的初衷?
也就是说,他即便是调任到东郡当太守,他也是会“不改其志”的。
如果遵从他父亲的命令,那么就会违背他的志气,如果不遵从他父亲的命令、不改己志,就可能会惹祸上身,那么这么个情况下,两难之间,曹操选择了不改己志,但为了不惹祸上身,他权衡之后,却觉得也不能去东郡上任,因而最终索性决定称疾归还了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