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的轮氏县,先向东流经阳城,再折向东南过阳翟、颍阳、临颍诸县,入汝南郡,再入扬州刺史部,汇入淮河,贯穿了颍川、汝南两郡。
荀贞此次微服行县,就打算先沿着这条河溯流而上,行过阳城、轮氏两县后,再顺着郡界转下、往回走,行郏县、父城、昆阳、舞阳诸县,再北上,行襄城、颍阳县,最后返回阳翟。
阳翟在颍水南岸。出了城外,三人沿河而上。
清河如练,碧波荡漾,堤岸年失修,时见坍塌。两边的河堤与河床间各有一两丈的距离,其间灌木丛,野花杂草,蜂蝶成群。暖风一吹,花香、水意纷沓而来。
驱马缓行在岸边的树荫下,荀贞叹道:“这河堤已有十来年没修了吧?我得上次整修河堤还是建宁年间的事儿,当时皇帝刚登基不,转眼至今已十来年了。还这些年来,咱们郡的雨水都不大,这颍水也不是很宽,才总算没有出现过水害啊!”
宣康从没远游过,这自跟了荀贞,又是第一次去阳翟,又是第一次准备环游郡北诸县,很兴奋。不过,他对颍水和河堤没什么兴趣,他的心思已经飞到了他们将要抵达的第一个目的地阳城。他问道:“荀君,阳城离阳翟多远啊?”
“也不是很远,七八十里。”
“我读史时,见陈胜是阳城人,就是这个阳城么?”
他问这个问题时,满脸的奇。荀贞笑了笑,不再河堤之事,道:“前秦时,地名‘阳城’者甚多。咱们颍川有个阳城,汝南郡也有个阳城。南阳郡之堵阳在前秦亦名阳城。陈胜应是南阳阳城、即今南阳堵阳人,而非咱们颍川阳城人。”
“噢?为何?荀君为何如此肯定?”
“陈胜是楚人。咱们颍川郡的这个阳城周之颍邑,战国初,属郑,谓之阳城。后,由郑入韩,再由韩入秦,从未属过楚。陈胜怎么可能会是咱们颍川阳城人呢?”
宣康眼珠转了转,问道:“为何不能是汝南阳城呢?”
“汝南阳城在战国时虽应为楚地,但在当时此地不是县,很可能只是一个乡或亭。”
“荀君怎知?”
荀贞耐心地解释道:“前汉初年封诸王侯国,当时受封在阳城的阳城侯国辖下只有千余户。岂有一县只有千户民的?设而想之,此地在战国时定非为县,凡史载‘某人,某地人也’之所谓‘某地’,通例皆为县名,不指乡、亭名。是以,陈胜也不可能是汝南阳城人。,而南阳阳城在战国时既属楚国,为楚地,又且是一个县,陈胜的家只能是在这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