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的话,虽然语调语气都很轻,然而听在刘大炮的耳朵里,却当真是晴天霹雳一般,居然第一反应还真的觉得……他说得好像还挺有道理。
毕竟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湖广填川,迁界禁海,这些缺德带冒烟的事儿,好像都是发生在南方的。
抛开民族情感的方面不讲,北方老百姓所面临的压迫无非是八旗兵的嚣张跋扈,杀人不用偿命,以及和抢劫没有半点差别的圈地运动。
但清初时,各地在无战事之时八旗兵外驻其实非常非常的少,一半的八旗驻在京城,剩下的一半要么在辽东老家,要么在直隶附近,一直到三藩平定之后八旗兵外驻重要城镇才成为常例,其他地方就算是有八旗驻扎,也都是临时性质,比如他的潮州城,正常来说如果三藩裁撤顺利,郝多到时候肯定是要调走的。
也就是说除了直隶的百姓直接面对八旗兵,民族仇恨特别尖锐之外,其他地方,只怕是对此也不会有什么感觉,毕竟你就是把满人说得再坏,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也见不着一个八旗兵。
而按照这于成龙所说的,如山西、陕边这种地方来说,从原来打仗的地方,变成了做生意的好地方,一下子从全国最穷省变成了全国最富省。
民族大义?能吃么?
而如果在这个逻辑之下多想一层的话,北方诸省之中受迁界禁海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山东了,然而山东老百姓要是能怀念前朝就见鬼了,打朱棣时起,因为他靖难起兵时山东有个头铁的山炮和他死磕让他死伤惨重,他就对山东人民特别的苛刻以做报复,这就导致山东这地方的白莲教特别的兴盛,而为了剿灭白莲教,这地方的统治就愈发严酷,越严酷,白莲教就越兴盛,后来就恶性循环了,山东老百姓的日子在整个明朝时期好像就没舒服过。
而南方百姓的反应就截然相反了,毕竟无论是士大夫阶层,地主豪强阶层,还是平民百姓的阶层,在明朝时候他们日子其实都还是不错的,至少活得下去,明末时也没爆发什么太大规模的起义。
结果清兵一来,唉呀妈呀~活不了了啊~咱们反他娘的吧~
这样一来,许多事也就可以解释了,比如为什么吴三桂起兵之初,整个长江以南几乎群起响应,吴三桂几乎是吹个气儿就坐拥了半壁江山,然而江北的汉人百姓和汉族将领却成为了清军的主力。
比如为什么王辅臣明明是吴三桂的旧部,甚至有说法说他是吴三桂的义子,但战事之初的时候他本人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