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纳粮,雍正继位初期的国库空空如野,而他死的时候国库存银却高达八千万两。
可想而知这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给鞑清的岁入带来了多大的增益。
但是清朝的官员体系是什么样的体系?你甭管白役帮闲之流有多少吧,只说在籍官吏数量可就比秦朗体系的公职人员少的太多了。
光是铺展开后的学校医院体系的人员,就能吊打他们不在话下。整体上看,在吃公家饭这一行当上头,两边根本就不是一个体量的。
然后是兵祸战事,雍正在位期间,清军是在跟西北打仗,但哪算啥啊?能跟眼下的局面比吗?
秦朗这边的战争耗费又能吊打雍正时期第二回。
总体言之,秦朗这儿的各类开销会远远超出雍正朝时期,所以雍正时期的清朝能存得住银子,放到现在的秦朗这儿,却不见得能全盘裹得住……
所以啊,这银行计划是必然要启动的。
纸币,必须尽快的建立起来。只有这种印纸就能当钱花的玩意儿在手,秦朗今后才能有十足的把握保住大盘。
这可比铸造银元赚钱的多了。
一两银子的储备金,轻轻松松的就能印出三块五块的银圆券。
至于说信誉度,那就是全无抵押的蒙元纸钞和大明宝钞,那也能坚挺好几年的。
蒙元时候的纸钞太久远了,大明宝钞还是能查出一些痕迹来的,朱元璋在位三十年,宝钞印刷了二十三年,价值贬值了十倍。
也就是洪武三十年的时候,面上一千文的宝钞实际价值只有一百文了。
但这也已经不错了不是?
朱元璋可是一文钱的抵押都没有的,秦朗这边怎么着说也是有抵押的。而且打一开始也不是肆无忌惮的疯狂印刷的,那是只有需要的时候,银子真不够用的时候,才会小小的印上一笔。
他又不是要败坏名誉?
只是想用纸钞来未雨绸缪罢了。
打天下是要一步步走的,钱也是要一点点花的,秦朗本身就有大把的银子充当抵押物,名声声誉又很好,别说增发三五倍,那就是增发一倍估计都用不完了。
而只要银行体系和信用建立起来了,增发一倍的量,很具有风险很不可思议吗?
狗屁!那是增发的量太小的不可思议了。
所以,整个事儿上还有着太多的不确定,谁敢说肯定呢?获许等到秦朗一统天下了,那纸钞也不会贬值分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