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自然也会学着怎么伺候庄稼,会学着怎么除草拔苗,让庄稼长的更好。至于读书考上大学,大学生啊,在古代那可是秀才公状元郎,距离他们太遥远了。
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庄户人家,生下的孩子,就是养儿防老的,踏踏实实、本分勤劳就够了。
方圆几里有好几个生产队,这么多年陆陆续续也出现过几个靠着自己努力、或者读书学习、亦或者抓住机遇,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的,和过去天差地别。但是对于这些人家来说,他们就会觉得是人家命好,命里造就注定了,至于他们就是普通人,本本分分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足够了。
至此唐卫国才终于死心,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其实他心里明白,对于这些家长来说,让孩子去读书学习,不是一个活着两个孩子,动辄家里生了八九十个孩子的大有人在,多子多福嘛。
在这些人家里,孩子也是一个劳动力,从小他们就会做家务、拔草捡柴,如果他们都去学习了,学费书本都是一个长期的开销。而且少了一个孩子帮忙做家务照顾更小的孩子,就代表着家里的一个劳动力需要回家,这样能干的农活就要少了,年底能分到的粮食就无法养法一家老小了。
不说这些自己本身就没有文化、家里条件确实艰苦的人家了,就是他们这个筒子楼里,都是在工厂里上班的工人。也都是有一定的文化的,有些小学毕业的,在厂子里待得久了,周围都是读过书念过字的人,潜移默化中也会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依旧有不少家长为了省钱,就等孩子大了再送去上学,直接跳级或者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打着精明的算盘,觉得这样能省下不少学费。所以有好多孩子,明明到了该入学的年纪了,家长们还是不慌不忙等孩子再大两岁,再去学校念书。
他们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只是面对家里的存款,他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总是想着拖一年晚一年,能省一点学费。
所以唐卫国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带着孩子去省城生活。国家在飞速发展,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重视起来了。唐卫国和大哥通信里,大哥就很多次提及,立江立远两个孩子随着年龄大了,主意也越来越大,一个想要出国,一个想要去首都水木大学。
为什么周围的孩子还有村里的孩子,大多是懂事听话的呢,叛逆主意大的孩子少之又少。因为他们从小成长的环境,就在目光所及之处,根本不知道外面广阔的环境,不知道天地间是有多么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