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这里只教史子如何为官为吏。
至于后世强调的学术研究和艺术素养,官府并不需要,朝廷和地方需要的只是实用性人才。
行文是写官文。
史律的要求是‘文无害’。
即行文逻辑严谨,不能出现瑕疵。
行文写的是司法文书。
这些文书主要与案件审判有关,内容上万一出现纰漏,就会导致判决不公,这是秦吏的大忌。
行文也是学室学习的重中之重!
军事!
秦时的吏员分为文武两大类。
文吏不用多说。
武吏则包括县尉、游徼、亭长、求盗等,这部分官吏主要负责地方治安。
秦国是举国皆兵。
只要不是身体残障,成年男子都会服役。
这也意味着犯法之人身手都不会差,所以在秦朝想当一名称职的武吏,军事训练是一定不能差的,不然你根本就制服不了那些游侠、群盗。
对于学习军事,秦落衡很感兴趣。
他常年在山林生活。
武力并不差。
但军队里的发弩、骑马、驾车等军事技巧,他却是不会,对于学习这些东西,他还是十分有兴趣。
毕竟......
男儿谁不羡吴钩?
对于秦朝学室教习算数,秦落衡最初还是很惊讶的,但后面想到秦朝是一个讲究实用的官府,也就明白过来了。
秦朝内政很重。
像是‘米粟髹(xiu)漆’‘甲兵筋革’‘锻铁铸金’‘核功度事’‘锦绣文章’等都是要用到大量计算的。
而且......
秦朝是有九九乘法表的。
不过跟后世相反,秦朝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倒数倒到‘一一得一’的。
从学室授习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朝学室的课程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培养的是各方面的全才,虽然史子并不一定都能全部精通,但也一定是有所涉猎,这极大的提高了秦吏的整体素质。
只是学室制度的成本极高。
秦时一枚竹简的造价是三至五钱,一个史子从始试到结业,所耗费的竹简至少上千枚,整个学程下来,一人的花销就高达万钱,这些财政全由朝廷支出。
这就是学室制度推广不开的主因。
也是秦末吏治崩坏的主因。
朝廷培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