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两旁,鳞次栉比,房屋和房屋之间,或者没有空隙,或者空隙很小,勉强算是条小巷子,有的窄到了两人对行,彼此侧身,才能交过;住宅、商铺混杂在一起,许多都是住宅、商铺二合一的。
街道狭窄,除了城市中心、贯穿南北的那条御道,余者,最宽处,不过容两车并行。
在临安城内驾车,“会车”,是个技术活儿。
而且,吴浩看得出来,许多街道,原本并没有介样狭窄,但道路两旁的房屋,尤其是商铺,不断“僭建”,抢占街道空间,最终才变成了这个模样。
这种城市格局,较之魏晋隋唐,天壤有别啊。
魏晋隋唐的大城,道路宽阔,商业区、住宅区,彼此分隔,整个城市,犹如棋盘,方方正正。
这样的格局,不能说没有一点缺点——主要是城市各成员之间的商业联系较弱,城市的活力,略不足。
可是,像临安这样,“活力”足到了介样的程度——
咋防火呀?
这个时代的房屋,大多都是木结构建筑,彼此挨的介样近,一烧起来——
我去,不敢想象啊。
怪不得,展渊说,“以临安城的格局,若筹划得当,这一十八桶猛火油,足以将整个临安城焚之一炬!”
还有,一路走下来,吴浩发现,临安是个南北狭长的格局,主要道路,都是南北向,这个格局,对于临安的大密度建筑群来说,好处是,通风透气,但如果烧了起来,那是——
哼哼。
北风的时候,火头打城北点起;南风的时候,火头打城南点起——想一想,那是个啥局面?
临安水是多,但西湖在城西,钱唐江在城东南,都在城外,对于防火,没啥直接的帮助。
缺陷如此明显,介么多年了,难道,没人看的出来?
肯定不会,但是,无可奈何。
总不能因为这个就迁都吧?
吴浩的猜想是,在城市规划上头,临安先天不足——本来也不是作为首都来规划的呀,突然间,皇帝来了,中央政府来了,全国范围的人员、资源都涌进来了,限于地理,湖、江、山夹着,大幅向城外扩展很困难,只好“内部膨胀”,日积月累,密度便愈来愈大了。
事实上……八九不离十。
本朝南迁已近百年,也不晓得,临安“火”过没有?
若没有,那运气也未免太好了。
问同行者,朱荣、杨奎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