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朱佑棌在洛阳称帝。自称大明正统,号召天下军民归顺于他。
八月二十三,大都督府发出命令,令水军一万人,京营兵马三万人组成平叛大军。徐延德陈式一霍世鉴等人率领的大军于,九月十六抵达洛阳。次日火炮轰城三日,九月十九轰碎洛阳东门。平叛大军攻入洛阳,霍世鉴突入皇宫活捉朱佑棌及其子朱厚煜及其家族成员。此次叛乱持续一个月便被彻底扑灭。
朱佑棌朱厚煜父子,连同叛将及其亲眷三百余人押赴京城。数日后,朱佑棌父子及参与叛乱将领三十七人被斩于西市,家眷发配充军。
塔读@ 锦绣二年十一月,刑部尚书刘璟上奏建议地方藩王全部来京城居住,不得就藩封地。但此奏因靖海王反对而未能被准许。
锦绣二年过去,是年,大明财政收五千六百万两,恢复弘治初期水平。裁军五十万完成,全大明在册兵马一百零七万,增火器营十五营。
是年,大明新增人口七十九万。全年造船只六百七十七艘,其中海船三百二十艘。市舶司统计,全年海贸进出口货物总价值八千万两。市舶司上缴海贸税四百万两。
……
锦绣三年七月,南京府一名叫做李阿兰的妇人改造了一辆纺车。此纺车将原来纺织棉麻丝的效率提高了十倍。这个几乎是不起眼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张延龄当着十几名官员的面大叫起来,高兴的雀跃了起来。
所有人都觉得好笑,大都督居然为了这么一件事而如此的高兴,令人费解。
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张延龄等待的质变。印度大陆的庄园大量种植棉花,低价运回大明,经过大明转手织成棉布之后再出售,获利颇丰。但原料多,纺织效率低,造成原料的积压和成本的提高。终于有人做出了纺纱机器的改良,这便是极大丰富的生产物资催生了生产工具的提升,从而让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匹配。
这正是张延龄一直等待的转变,极大丰富的基础原料一定会催生出改变效率的生产工具,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小小的纺机的改良,或许便为一场生产力的革命拉开了光明的一角序幕。
张延龄当即专程赶往南京府,接见了那名纺纱女李阿兰,授予她巾帼英豪的称号,奖励她一千两白银,并将改良后的纺纱机命名为张阿兰纺机。随即,张阿兰纺纱机被大力推广开来,处理棉花原料的速度快了十倍。
九月里,南京府落第秀才卢廷兰念及夫人织布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