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贵妃就这么一直担忧着,直到又过了两天,皇上才算得空,来景仁宫用了午膳。
这倒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为着“皇后”二字,膳没用多少,话倒是说了一箩筐。
皇帝上回回去之后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先应下,池国提的是两年后来迎亲,谁知道这中间的两年里,大周会不会迅速发展到池国不能匹敌的地步,到时候,退婚就只是一句话。
大周的嫡公主,就算退过婚,也有不少青年才俊等着求娶,何愁找不到驸马呢?
“爱妃替朕打理后宫多年,委实辛苦你了。”
“臣妾身为贵妃,代掌着凤印,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职责,不辛苦的。”
帝妃之间,基本的客气总是被懿贵妃把握的牢牢的。
从前还在太子府时,身为侧妃的懿贵妃就已经开始主持中馈,她也算出身名门,作个正妃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当年太子不愿,她便也甘心屈居侧妃,左右头上无人,侧妃也只是个名头。
只是穆侧妃进府之后受了些委屈,穆氏就是现在的禧淑妃,不过太子需要穆氏的娘家,便要给人家女儿面子。几乎当时除了管理大权,穆氏哪样都不比她薛氏差。
而穆家行事张扬,拜高踩低,相反的是,薛家恭敬有礼,进退有度,旁人都要说一句,书香门第就是不一样,是以太子继位之后,中宫无主,薛氏成了妃,代掌凤印,穆氏做了嫔,见到薛氏必须弯腰行礼,薛氏被压了几年,总算扬眉吐气了。
可当时的懿贵妃依旧对禧淑妃处处礼遇,从不克扣任何分例,虽然禧淑妃也从来没有把这些打上眼瞧过。总的来说,其他时候的争锋相对,都无关痛痒。
皇帝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任由懿贵妃、禧淑妃、明嫔三足鼎立,也好过一人独大。
“从前是你掌着凤印,今后照旧。”
“池国两年后来朝迎亲,徽嘉的嫁衣可以绣起来了。”
这么两句话,让懿贵妃的一颗心重新落到了肚子里。她再也不用为徽嘉立刻远嫁而忧心了,两年后的事就两年后再说吧。
禧淑妃原本以为皇帝要封懿贵妃为后,怒火中烧她发泄了好几日,直到明嫔封妃的圣旨传出来,她才觉得自己搞错了。
明嫔不偏不倚,谁都不依附,本像道浮萍,没想到却在风雨飘摇的后宫里,立得稳稳的。
禧淑妃觉得自己简直小觑了这个人。带着怒火烧到永寿宫,一烧就是好几天,明嫔也算是为懿贵妃挡了不少炮火,不过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