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陈诚的论文,仔细研读一遍后,胡一波捂住胸口,坐在椅子上喘了一会儿粗气,才把激动的心情平复了下来。
莫说十年,纵观华夏国内的农业技术类论文,恐怕只有袁老当年的杂交水稻增产技术那篇论文能与之一比。
他颤抖着掏出手机,花了十分钟才编辑好了一条简短的短信,然后向自己认识的所有期刊主编、农业和化学科研专家们发送了过去。
短信内容是国内一个大四学生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植物促生长素,意义重大,内容真实性已经得到了他的确认,即将在农报上首发,希望对方能帮忙将论文转发给他所认识的国外同行。
不到一分钟,他的电话开始疯狂响起,各种询问短信也纷至沓来。
胡一波挨个跟他们解释了这个发现的大致内容,主要说了这件事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然,回复的短信是复制粘贴的,毕竟询问的人数太多了。
一百多位专家,每位至少认识十个国外同行,还有二十几家学术期刊主编,每家在国外都有一定量的长期订阅用户。
如此算下来,胡一波觉得应该能达到推广目标了。
这件事搞定,他又马上安排编辑开会,制定这期的农报期刊排版。
《农业科技学报》是月刊,在每月15号发刊。现在是十月末,距离发刊时间还早,胡一波的想法是提前发刊。
“小王,11月刊的论文数量够了没有?”他问。
王编辑摇头道:“还差两篇,另外还有八篇还在改稿。”
“也就是二十篇论文还差一半?”胡一波的眉头紧蹙。
陈诚这篇论文等不得,Sciense那帮人已经读过论文了,而且还想要全套实验数据,这里面的道道不得不防。
“胡主编,既然这么着急,是不是我们可以在电子期刊编号里加一个编号,作为特刊发表?”王编辑建议到。
“可以!”胡一波恍然大悟。
这篇论文主要是想发表国外,本身就只能用电子期刊。直接发一个特刊不就行了吗?
11月份的纸质刊再把这篇特刊加进去就行了。
胡一波立即安排王主编连夜排版,争取明天一早就让陈诚的论文见刊。
凌晨五点,在办公室沙发上和衣而睡的胡一波被王编辑摇醒,睁眼一看,一份彩印出来的特刊摆在面前的茶几上。
胡一波迫不及待地拿起来翻看,一边看一边赞扬:“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