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都不是事,大家把东西都放下,听虎子指挥,帮着他们把勾机捞出来!”
杨毅称呼三哥的男子答应了一声,然后就安排大家把东西放到一边,准备听杨毅的安排。
“晴雪,让工人们先退到岸边,我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好!林总,安排大家回来吧。”
张晴雪答应了一声,就安排林总去组织工人去了,她则跟着杨毅一起向塌掉的码头走去。
杨毅见此也没说什么,只是交代她注意安全,跟紧自己,很快两人就到了垮塌的那个位置。
这座码头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还是杨毅小时候村里的人一起建的,还记得那会他还跟在后面,看那些大人们处理那些从山上拖下来的大树,两米多长的大锯才能把人腰部的树身给锯开。
这座码头是全木质的,上面铺的是一层起码20公分厚的木板,下面用腿粗的木梁和腰粗的立柱结合着加固,整个码头没有用一根钉,都是采用的铆榫结构拼插而成。
这种手艺现在在靠山村已经失传了,最后一代就是这座码头的“总工程师”,村里李姓一位爷爷辈的老人主持建造的,就是九叔公李得生老人的四哥,据说是家传的手艺,祖上曾经做过大明朝的匠作监管事,曾经参与过南京皇宫的修建工作。
至于这件事的真假,经过几百年早已无从考证,只是这村里几辈子以来,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是由他们家负责,包括吴阿福这位包工头也是从他那里学了一点手艺,才在村里开始干这行的。
“竟然是铆榫工艺,现在这时代可太太少见了,全国据说也就只有那么几家有这门手艺,用的木头应该也是阴干之后又用桐油侵泡过,防水防火性能都很好,我不会是毁了一件文物吧?”张晴雪也蹲下看了一下,然后起身对着杨毅苦笑的问道。
“嗯?没想到你对建筑工程还这么懂?”杨毅愣了一下笑着问道。
“那当然了,我可是在港岛修的古建筑专业,还是博士学位,自然要了解这些传统工艺了,你还没说这是不是一件文物啊?”
“文物倒还不至于,建成也不过才十几年,这座码头是村里一位李家爷爷主持修的,不过他去世以后这手艺就失传了。这座桥也算是到时候了,就算没有你们这些机械,也用不了几年,你看里面那些小虫子了吗?”
“就那些吗?看起来好恶心,它们是什么?”
“船蛆!”
杨毅紧盯着立柱中还在蠕动的白色虫子